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男生班”能否解决“男生危机”?
//www.workercn.cn2014-04-10来源: 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了解决“男生危机”,上海市八中招收了两个男生实验班,目标是“在尊重男生之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把他们培养成“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男生。截至目前,这依然是中国当下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4月9日《中国青年报》)

    “男生班”值得一试

    “男生危机”是否真的如“传说”中说得那么严重?当前还没有定论,还处在见仁见智的讨论范畴,由此产生的“男生班”自然也难逃争论的窠臼。不过,在我看来,“男生班”的“教育实验”绝非没有意义。

    一方面,“男生危机”的确不同程度存在,而男生缺乏“阳刚之气”“伪娘现象”逐渐严重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社会确实需要关注男生落后现象,为改善现状做点事。“男生班”的“因性施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因材施教”,不能被一棍子打死。

    “男生班”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教学方面,男生很喜欢学校专设的以“数字达人”“差异理解”“野外生存”“偶像生成”为主题的四门课;人格养成方面,也是基于男生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优势,意志力、计划性、耐挫力等方面的劣势进行的。从实验的效果来看,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方面,在最近的一次全区统考中,男生班的成绩已经远超全区平均分;性格方面,男生班的学生热情,也成熟——他们很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自我的控制和规划能力比普通班男孩强。当然,这些并不能完全说明“男生班”就是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男生班”的学生没有选择离开,他们还想继续读下去,这就是一种实际的认可。

    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许多国家也多重视“男生危机”,比如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例如增加男孩实践和运动的机会,着重培养男孩阅读习惯,实行男女分教,以及提高男教师比例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于“男生危机”,我们应正视,也应为此作出努力。诚然,造成“男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长的原因,有学校女老师的过多,更多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原因,这些弊病全靠“男生班”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毕竟“男生班”不是仙丹妙药。但这并不妨碍进行类似“男生班”的教育实验,“男生班”值得一试!(前溪)

    “男生班”唤不回教育的春天

    “男生班”能否真的“拯救男生”?该模式有无推广价值?这些围绕“男生班”的争议一直存在。笔者以为,与其在“男生班”教育模式问题上纠结,不如在教育公平这个落脚点上务实求解。

    首先,“男生班”教育实验的评价标准颇难拿捏。一来,“男生班”算不算成功?譬如男生缺乏阳刚、学习竞争中次于女生等,在以分数学业为标杆的主流评价体系下,“男生班”能否跳出狭隘思维,以更为科学的价值评判体系,较之普通班教育更能让男孩儿变成独立、善思、有担当的男子汉?“男生班”的成功范例是否就证明了该模式的适当,而其间被淘汰出局者应不应算作教育实验的“风险概率”?二来,“男生班”是否是成功之必要条件?事实上,教育贯穿了学生幼年、少年、青春期等重要人生区间,这恰是性格气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学生品质、习惯及能力的养成,不能剔除家庭、社会、性格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故即便其为成功范例,也不能以“单独办班”为成功之必要前提。倘若先入为主地认为“男生班”的教育尝试优于其他,加上“有图有真相”的单面宣传,势必会造成“‘男生班’即最佳方案”的思维误区。概言之,如果不能以充足证据回答这些质疑,则只能认为,“男生班”的成功标准尚不确定。

    其次,不可简单复制推广。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同样,给我足够师资,我也能创造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不难看出,上海八中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完成了对“男生班”的“私人定制”。但是,这种精英、贵族式的特定的教育空间,大多数人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进而言之,这种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教育“小灶”,极易拐进教育公平的对立面。若稍加行政助推力,或将其上升为对外宣传的教育标本而倍加呵护,则无论是对本地学校还是欠发达地区学生,都是一种人为的制度性歧视。

    教育公平乃是最大公平,一枝独秀的“男生班”唤不醒“教育的春天”。只有让全体受教育对象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才能体现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普世性”。因此,“男生班”无论成功与否,都只是特殊的个案,既不值得推崇和膜拜,更不具模板示范价值。(刘健)

    “男生危机”本质上是教育危机

    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越来越多的女生成绩要比男生优秀。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一共有2391万余人,其中女生人数超男生64.78万人,占51.35%;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男生危机”的确存在,而且还有蔓延的趋势。然而,同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男生在就业上比女生更有优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层面,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男生进入社会后,普遍比女生竞争力更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为何教育界的数据和现实感知不一样?排除性别歧视因素,关键在于教育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不同。在学校里,老师们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是以考试成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女性更加细心、更加乖巧,在机械识记上比男生更有优势;而在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能力,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再转化,机械识记并不天然成为能力。

    所谓的“男生危机”,只是说明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女生比男生更有优势,本质上是教育危机,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不能完全满足男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男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冲劲等特质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无法得到舒展,男生不得不去收敛自己的优势而去与女生比较谁更乖、更适应死记硬背的知识,这本身对男生就不公平。

    开设“男生班”的创新值得鼓励,但是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开设再多的“男生班”都无法解决“男生危机”。有人统计过历年高考成绩,女生分数比较集中,男生分数比较分散。高分的男生多,低分的男生也多。数据不会说谎,这个数据表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男生的先天特质决定了男生和女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开设“男生班”只能缩小,不能改变这个趋势。

    从本质上说,“男生危机”与性别无关,从性别着手是走上了歧途。改变“男生危机”,教育部门更应该从改变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着手,而不是开办所谓的“男生班”。当教育评价方式和社会评价方式高度统一时,“男生危机”自然就会消除。(苏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