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莫让海外游学“游而不学”
田小典
//www.workercn.cn2017-10-30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收入家庭的增多,许多家长越来越看重海外教育资源。在长长短短的各个假期里,家长们不再只局限于“清一色”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而是鼓励孩子走出去,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由此催生了出境游学热潮。(10月29日《法制日报》)

  要说“游学”这个词,可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追溯中华民族最早的游学导师,恐怕当属孔子他老人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开阔了弟子的眼界,增长了弟子的见识。不过,孔圣人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可不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弟子成长。而最近几年流行起的游学热,大部分却有“游而不学”的倾向。

  很多人选择将孩子送往欧美等发达国家游学,大多有三种倾向:要么想让孩子通过“游学”学到知识,领悟异域文化;要么想让孩子去练习下英语口语;要么就单纯地存在攀比心理,让孩子找个高大上的游玩地方。持有第一种倾向的父母,希望过高了点,因为十天半月的走马观花哪能真正融入一种文化?持有第二种心理的父母,代价未免花得太大了。持有第三种心理的父母,自己愿意花钱去“显摆”,也就莫抱怨价格贵。

  当今的游学市场,虽然火热,却五花八门,没有行业规范,大多过分注重盈利,缺乏对行业的持续规划,导致家长疑虑重重。有的游学项目将孩子们组成一个团队,到外国的中小学里插班读一两个星期,孩子们到了外国,却喜欢和自己人扎堆,相互交流的也是中国人,哪里能达到“游学”的目的?

  游学不是不可以,游学也有游学的好处。但是,“游而不学”的游学市场不能这么完全无章法地乱下去。要纠治乱象,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游学市场监管机构不能缺位,到底是教育主管部门监管,还是旅游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应该明确。有的游学机构打着旅游的“擦边球”,一旦出了问题便很麻烦。其二,游学机构应该有行业标准,不能让游学成为个人敛财的工具,这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家长们切莫对孩子游学过于盲从,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是否参加游学活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