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大学通识靠谁走通
魏润身
//www.workercn.cn2017-09-0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的通识教育之路怎么走?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等对此展开了讨论和分析。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欧美学者有感于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使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识教育早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们的通识课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翻译转换而来的。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普通教育”,所以到了我们这里,就顺理成章地变成耳熟能详的素质教育。因此,品德、思政、法律、艺术、文体就成为了主要内容。这些课一般都放在大一上,在许多大学,素质教育成为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延续,可以想见上课的效果。

  必须得承认,我们的大学评价标准还是以科研成果论高下,教师就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现在虽然职称评定正在酝酿改变甚至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但是论文,科研成果才是响当当的成绩与成就。在大学,不教书不上课的专家学者就是比讲课好的老师声名显赫有地位。现在有多少老师连专业课都不用心,谁有心思去攻坚通识课?

  2013年,清华就要求理科学生必须学一门基础的读写课程,文科学生必须学一门基础的理工课程。但是,现在有几所大学像清华一样提出这般的要求?2014年清华正式成立新雅书院,小班教学、通识教育和养成教育结合。现在很多学校的新生根本就不清楚通识的目的和意义,大拨轰着上怎么可能学得好?

  试问中国有多少名博导名教授上通识课?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到底怎么解决,开几次会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