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实施“三区”支教 助力教育均衡化发展
徐晓兵
//www.workercn.cn2016-02-24来源: 兰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2月21日,省教育厅公示了2016年“三区”(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派人员名单,我省1397名教师将从县区、市州中学选派到“三区”的农村学校任教,为当地学校发展注入优质资源。(相关报道见2月22日《兰州日报》一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纲要》还指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2014年,我省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三区”支教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暨通过选派支教教师和培训当地教师,加快“三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为推动“三区”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持。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社会经济发展重心上城市发展优于农村,城市的教育、卫生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和健全,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则比较落后,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同样也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尤其在“三区”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均衡显得尤其严重。这种不均衡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经费的差异明显。虽然近些年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与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历史欠账太多,差距依然明显;二是城乡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明显。现阶段,包括“三区”地区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生活待遇等方面都远低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比不上城市;三是城乡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明显。由于“三区”所在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待遇水平较低,农村学校难以引入和留住水平高、素质好的教师,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公平教育需要师资建设的均衡发展。在各项教育资源中,加大投入和改善教学条件都是短期内能够弥补的项目,唯有提高教师队伍水平,需要长期的制度建设才能收到效果。支教工作无疑是提升“三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三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有力推手,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三区”支教,支教教师首先能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代入对口支教学校,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受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更加新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三区”支教通过将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支教过程中,可以让农村教师近距离的体会、借鉴和学习。同时,利用支教资源进行辖区教师的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农村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1397名选派教师即将奔赴“三区”农村学校任教,这些支教教师使命光荣,行为高尚,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奉献精神点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