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郑 轶:校园足球,别用“功利心”踢
——“筑梦足球2015”
郑 轶 李 硕
//www.workercn.cn2015-12-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江苏无锡通江实验小学的足球教练陈大宁刚从法国培训回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3个月的教练员留学项目让他获益匪浅。“中国教练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法国教练则是启发式,训练中让孩子主动思考。”而一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负责人直言,目前国内足球教练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不过关,“如果足球课的内容都一样,孩子会喜欢吗?所谓因材施教,要从青少年角度出发,找到足球吸引孩子的方式。”

  “引进来”和“走出去”项目的增多,让一批国内教练开阔了眼界、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过,这些高水平培训与国内教练员等级尚不接轨。陈大宁表示:“现有足球教练资质完全由体育部门认定,教练员资格证书对学校评职称也毫无帮助。”对此,教育部准备明年试行教育系统的足球教练评价体系,学历、培训、带队成绩等因素都将纳入其中。

  评价标准还需调整

  校园足球大张旗鼓推进之时,“应试足球”“形式主义”的担忧不胫而走。某些地区的足球操、某些学校“每人一球”的足球课,似乎偏离了校园足球的初衷。校园足球究竟重普及还是重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论。

  由教育部主导,注定了校园足球的重心在普及。按照规划,到2017年足球特色学校小学、初中的足球课要达到450节,让2000万青少年学会踢球。薛彦青表示,让足球回归教育,这是教育部门的职责,也是与体育系统的根本区别。张路也认同这个思路,“组队争成绩的功利性做法必须摒弃,让孩子通过足球获得健康和快乐就足够了,提高可以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比如课后和周末到俱乐部进行相对专业的培训。”

  曾有媒体总结,观念、师资、场地、经费和保险并称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五座大山”。而通过实践,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翻越路径。比如山东省滨州市,就探索出乡镇学校划片结盟、教育部门购买青训服务等做法。“校园足球必须抬高到学生综合培养、校园品牌建设的高度,真正嵌入校园基因,这样在资源调配、观念冲突时才不会轻易动摇。”易剑东说。

  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公布后,各地的校园足球布点也在加速扩张。作为改革试验区的山东青岛就计划到2017年建成300所市级足球特色学校,其中100所达到国家级标准。而教育部除了设定准入门槛,正在研究足球特色学校的评估标准,相关负责人曾表示,3年内竞赛成绩将不列为考核范围,重点评估是否落实了足球课、课余训练、校内联赛等内容。

  对校园足球而言,质与量能否统一,是走得更远的关键。正如易剑东所言,这既要靠体育、教育两部门的衔接,更依托于教育系统真正理解并接受足球和体育的价值。张路建议,校园足球的验收、评优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避免用人数、比赛来考核的老办法。路在脚下,校园足球已然踏上快行线,当金字塔底座足够扎实时,足球人才的涌现也会水到渠成。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