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而 喻:发布“就业报告”是大学责任
//www.workercn.cn2014-04-18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高考前,填志愿是桩大事。但怎么填,通常心里没底,对大学大多只有名牌与非名牌、一本、二本与高职高专的概念之分;公众关心各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到高校招生咨询会上转一圈,却总是“雾里看花”,得不到详尽信息。此种状况有望改变。根据教育部要求,前段时间,全国75所部属高校首次对社会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迈出第一步是可喜的,但是专业人士发现,不少高校公布的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不合格。从各项指标来看,高校在“就业基本情况”的公开方面表现上佳;而对于 “用人单位评价”、“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专业对口”等就业质量的信息公开方面,显得不足;在“就业对专业设置和招生的影响”、“就业趋势研判”等信息公开上,也显欠缺。

    有人“挑刺”是好事,可以促进“就业质量报告”不断完善。就业,一头连着高校、毕业生,一头连着社会、用人单位;就业,还与莘莘学子如何填报大学和专业志愿,大学各院系怎样根据社会所需设置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等,密切相关。所以,发布“就业质量报告”,需要教育部门好好设计指标体系,给予高校指导,并对各校发布就业报告的质量予以监督。眼下最重要是进一步规范高校对于就业信息的统计方法、数据来源,提高就业报告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对大学而言,则需摆正心态,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是责任,并非额外的负担。发布这样的报告,不仅应接受教育部门、专业人士的监督,还应该开门纳谏。就业质量报告,表面看起来是一串串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水平、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评价”、“就业现状满意度”、“专业对口”等指标的信息公开为何不完备?很可能是因为大学未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细化分析,只停留于就业率统计上,而这些信息,恰恰是检验教学质量的 “试纸”。而“就业对招生的影响”、“就业趋势研判”等指标,更是给大学提了个醒——学生从“进口”到“出口”,是一条完整的培养链,需环环相扣;名校不能只注重在招生环节竞争高分考生,在就业环节也应亮出“成绩单”:“出口”若在某些方面出现欠缺,可以倒逼教学改革。

    其实,光有大学层面的“就业质量报告”还不够,各专业的就业报告发布也需跟上。一所大学,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差异很大。而那些就业不佳的专业,借着名校的牌子总能够招到高分考生。倘若有了各专业就业质量报告,“南郭先生”就无法滥竽充数了,而一般院校中的“王牌”专业也能招到高分考生了;每年填报高考志愿,考生和家长有比较、有参照,可以有的放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