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毛建国:方言是现代人最后的乡愁
//www.workercn.cn2014-01-24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上海市教委将全面启动上海话教育体验试点,今年先行试点20所幼儿园。根据国家规定,上课时间必须使用普通话,因此,这些幼儿园将尝试在课间游戏时间推荐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能从小习得上海话。(1月23日《北京晨报》)

    语言功用远不止是沟通那样简单,一方水土一方音,方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走向,反映着一方人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一方人的身份认同。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在每个方言区内部也是千差万别,可谓一乡一音、隔河隔音。遗憾的是,现代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精通几国语言,却几乎讲不出甚至听不懂方言。

    这些年来,对于方言式微的忧虑一直不断。有人甚至担心,再不加以重视,未来有一天,方言也得通过申遗来保护了。关于方言传承的呼声一直不断,探索也一直不断。现在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了方言的重要性,将方言引进课堂,教学生学习方言,设立方言研究所,抢救原始资料,采取录音等方式将方言保存下来……都是传承方言的好方法。上海在20所幼儿园试点课间讲上海话,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

    方言常常被与普通话对立起来。世界是圆的,也是平的,需要一个通用语言,对于现代人来说,讲好普通话是行走江湖之利器。但是,方言不是普通话的 “敌人”,传承方言也不是只讲方言,更不是说能讲一口方言,就不会讲普通话了。这就好比现在人从小就学英文,难道中文就不会讲、讲不好了吗?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语言,“是真正活的语言”。学会方言,反而能够增强使用语言的能力。

    方言也常常被与国际范儿对立起来。与世界接轨并不是说要完全放弃自我,特别是要放弃一些历史积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对外交往交流中,没有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很难与人平等相交,也很难真正打动人。讲方言是本土文化的集体回忆,是文化认同的源泉,也是一些传统文化振兴的基础。拿沪剧、越剧、扬剧来说,都需要方言来演绎。一些传统戏曲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后继乏人,与年轻一代不会讲、不愿讲方言,有很大的关系。讲好方言,留住文化的根,这才是真正的国际范儿。

    方言还常常被与地方保护主义对应起来。这貌似有点道理,当一个地方,人们都讲方言时,外地人可能很难融进来。但在历史上,体现一个地方胸怀的,影响一个地方开放的,语言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攸关紧要的事情。并不是说讲方言,就一定会排斥外地人。上海话很难懂,但上海文化向来称为海派文化,是一种包容文化;粤语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大挑战,但粤语并没有影响广东的开放开发。事实上,在今天,只要会普通话,在任何一座城市沟通都不会存在问题。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儿十足的一句话,出现在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看到的也是听到的。特别是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变,相对不变的,也许就是乡音了。方言是现代人最后的乡愁,这就是保护的意义所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