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师碧澄:避免“除名”尴尬,重在建构健康的推荐文化
//www.workercn.cn2014-01-08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被昔日学生举报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最近,王正敏2005年增选院士时推荐他的7名院士当中的4名推荐人向中国科学院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按理说4名院士知错能改,好像也该表扬两句,但仔细想一想,今日的尴尬又能怪谁呢?不正是昔日一种“好好先生”思维之下,放弃了自己推荐信所承载的责任担当,才造就了今日的尴尬吗?

    发表联名信的院士说,“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 候 选 人 论 著 目 录 附 件 材料》……”这话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遴选院士的时候,需要已经当选院士的推荐制度?就是因为院士在学科内更专业,他们知道学术水平该怎样判断,他们能分辨那些学术成果有没有分量。怎么可以连参选的材料都不审查,怎么可以“听人家说好”就跟着说好?

    “推荐”,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儿。别人相信你的推荐,是相信你的信用,相信你的权威,相信你的江湖地位,相信你能够负责任地做出一个鉴定。但老实讲,国人“推荐文化”还是非常羸弱的,经常面子高于一切,好话遮蔽真话——考硕士考博士,随便拉个“副高”以上的人就写下满纸溢美之词;找工作求职,推荐时说得天花乱坠,看材料完全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别人出书“联袂推荐”,上纲上线无限度夸大,神乎其神,等到读者看了大呼上当才骂“推荐”成了“太贱”……

    健康的推荐文化,是一个良性社会的必需品,它是“陌生人社会”里非常节约成本的一项制度安排。大家都不觉得“推荐”需要尊重事实、责任第一,反倒觉得这就是一个做好人拉关系的“走形式”。结果是什么?结果真就是让“推荐”沦为形式。希望此番沸沸扬扬的“院士推荐尴尬事件”能给大家当头棒喝,让全社会都能带着敬畏之心,重新审视“推荐”二字的要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