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姚 倩:自主招生怎能成特权自留地
//www.workercn.cn2013-12-17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跑路”被抓,又一个“左手拿先进,右手拿现金”的负面形象浮出水面。人大所谓的自主招生“嫡系部队”,开始被公众不断揭底。有校内教师称,“他(蔡荣生)曾经让一个11岁的富二代上了人大的本科。”  (12月16日《新金融观察报》)

    当招生变成“提款机”,“自主”沦为特权的演绎,大学这个神圣的知识殿堂也被人们质问到底公平几许。凡此种种,不单单是人大的悲哀: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高招腐败案件近年来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三个环节成为腐败的“重灾区”。

    自主招生自2003年推出后,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间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越来越多,走进这一“特殊政策”圈子的学生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自主招生原本是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招收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但也正因为自主招生没有确切的标准,才更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据媒体报道,一参加过人大艺术特长生考试的学生就表示:“人大艺术生考试时,评委和考生互相都能看得见,很容易有猫腻。”一些高校教师也反映:“学校和学院都有一定的补录名额,没有公开程序,只是凭无从得知的‘标准’圈点录取对象。”由于没有完全的信息公开、全程的透明和严厉的惩处,违规招生与腐败也就趁机而入。一些有关系、有背景、有门路的人,通过自主招生这一途径,进入了名牌大学的大门。

    自主招生中出现的违规和腐败,其深层次原因来自于高校资源的过度垄断,包括招生在内的各种权力,集中在少数高校管理者手上,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蔡荣生”们才能将招生这一本属于高校选拔人才的途径,异变为中饱一己之私的盘中餐。

    笔者以为,要让自主招生脱离权钱的“魔爪”,首先应该正视自主招生所存在的问题,设立更多的信息公开环节,对高招腐败釜底抽薪。比如自主招生从招生、初试、复试到录取,全程公开考官与考生信息;比如将一人或几人说了算的招生权力“分而治之”;比如建立通畅的反馈和监督渠道,让公众发现异常现象后及时举报等等。从制约权力、信息透明入手,才能重塑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使自主招生不至沦为特权的自留地,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