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不能把电商“农”味的希望寄托于商家
何勇海
//www.workercn.cn2017-04-13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4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以《农村电商味儿不“农”》为题报道了农村电商。报道指出,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都看中了农村市场,都在跑马圈地。相比而言,对于工业品下乡,大家都做得风生水起,争先恐后,而对于如何实现农产品上行,似乎办法不多,热情也不高。

  既让工业品走进农村,又让农产品卖到城里,确实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理想状态。不过,我国目前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现有的农村电商行业,大致是“工业品下乡易,农产品进城难”的情况。工业品下乡之所以易,一者,不少工业品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深受农民朋友欢迎;二者,从电商平台购买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县城、乡镇及农村实体店;三者,工业品标准化程度高,产品有品质保证,且服务有电商平台承诺,这在以前,农村假货充斥,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四者,电商送货到家,让农民感受到方便快捷,特别是农村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儿童、妇女。

  而农产品进城难,却是一年两年难以改变的。其难表现在,一方面,不少农民对农产品“上网”不感兴趣,没有电商意识,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从事农村电商的平台或商家不可能“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农产品标准化问题比较滞后,用专家的话来说,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生产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电商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外,农产品上行比工业品下行对物流要求更高,配送分散且成本高,更是一大瓶颈。

  要让农村电商实现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的双向高效流通,不宜单纯指望从事农村电商的平台与商家,平台、商家、政府、农民要实现“多方联姻”抱团取暖。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情似乎更多,比如,创新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运用财政扶持手段,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集中交易与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物流体系网络建设。还要吸引外出务工人才回流农村,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参与发展农村电商。当农村电商发展之路越来越顺畅,终将化蛹为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