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重新认识“网络民意”的真实性
李杏
//www.workercn.cn2016-11-30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市民何女士反映:单位最近搞文艺节目汇演,在微信上搞投票,却收到电话称可以代为刷票,4万元可保证票选第1名。长江日报记者潜入多个QQ群、微信群暗访发现,目前网络投票大多设置门槛,由此带热了“微信人工刷票”业务,代理人网上揽客接单、后台派单、“投手”投票、利润分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

  亲朋好友之间拉票已经不算新鲜,发展成职业化操作却令人吃惊。这是我们所生活的手机时代,各种排名、票选之中,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民意的选择,哪些是人工操作的结果。电子屏幕将真实的生活隔离,社会人心各种真情实感的反映,一旦被抽象化为绚烂的数据信息时,便容易为各种技术化的传播手段给替代,网络民意,几分真假,需要重新思考,认真辨别。

  商业活动还无伤大雅,但社会公共活动走进线上平台,难保没有类似的民意假象。如果这些手段进入公共政治参与,在网络民意征集、表达的时候造假,问题的性质更严重。今天,互联网已经不是现实生活的附属品,互联网在很多时候已经变成公共参与和表达的核心舞台,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造假变得更泛滥,伤害也更大。

  有些情况并不属于造假,只是因为互联网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别,善于利用网络表达的人,懂得利用网络传播规律放大声音的人,不知不觉扮演了“多数人”。可能只是一少部分人在网上呼天抢地、嬉笑怒骂,但在那些用手机阅读社会的人看来,这些表情就是社会的表情,这些网络意见就是公众意见。

  社会关切的热情,越来越被“10万+”公众号的热情给覆盖。“网络疯传”的热点话题,可能不是因为戳中了社会神经的痛点,而是在爆款操作手册指导下,精心打造的“作品”。大数据传播确实是门大学问,传播能量几何级数增长,但尴尬的是,有时候人自发本能的情感反映和意见表达,反而被大数据传播给掩盖。看起来,言论通道已经四通八达,实际上却被各种专业团队、数据公司占领,网络舆情地图几倍于昨天,却不属于不懂网络生存的人。

  越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反而越是要重新思考如何辨别“民意”。以前,民意表达的困境在于渠道有限,今天呢,民意的困境在于如何真实呈现。购物、看电影,或者投票、排名,或者发表观点、政策建议,处处都是海量的意见信息汇总,但进入电子屏幕的背后世界,深入打探这些信息的真实来源,有时候却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如同我们这次报道的发现。

  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播平台,它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场,现实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搬到网上,也可以在网上全部走样,成为扭曲的反映。对个人来说,对单位、企业来说,这只是如何适应的问题,但对社会公共生活而言,这些扭曲的反映其实带来新的社会治理问题。这个问题,首先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判断民意,避免少部分人的意见占据屏幕,以至于大多数人的声音被屏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