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张枫逸:“发展有代价”,但代价有底线
//www.workercn.cn2013-12-25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日前,歌手毛阿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很多人在动车相撞后大惊小怪,对北京的雾霾不断抱怨,但英国工业革命时伦敦的雾霾比我们更为严重,再说美国也撞过火车,日本也一样。突变的时代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变的事、一些意料不到让人类受伤的事,它们是发展过程中必须承受的代价。”(12月24日《南方人物周刊》)

    诚然,发展往往意味着付出代价,经历改革的阵痛,但代价并非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歌手毛阿敏据此认为“对动车相撞、雾霾不必大惊小怪”,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逻辑错误,很容易掩盖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隐患。

    首先,付出代价未必就能发展好。中央一再强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原则和底线。如果逾越,即使取得一时的成绩,也不会取得最终成功。前些年,一些地方高喊“宁可呛死,不能饿死”,上马污染项目,破坏生态平衡,结果不得不付出数倍于经济效益的代价治理环境,既没换来金山银山,又牺牲了绿水青山。

    其次,发展不一定必须付出同样的代价。著名的“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进入行业者可以获得先进入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国的发展转型,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汲取前车之鉴,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避免重蹈覆辙。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经历“伦敦烟雾事件”后,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如今,我们没有理由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而应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拯救蓝天白云。近期持续发生的雾霾天气,已经向我们发出信号。如果不能深刻反思,亡羊补牢,恐怕只能像杜牧笔下的那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发展有代价,也要有一本明白账,算一算值不值。和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相比,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效果却好得多。改革开放头20年,尽管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党和政府痛定思痛,才引入了“绿色GDP”的概念,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领导干部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到“环境优化,经济发展”。

    “发展有代价”是规律,但不是铁律。在现实中,一些代价原本是不应该付出的,甚至是失误所导致的。温州动车相撞事故,暴露出高铁安全生产管理、设备质量、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给高铁大跃进敲响警钟。正是在认真汲取教训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推动高铁建设理性回归。如果动辄用“代价论”去解释一切,很容易一叶障目,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会跌大跟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