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清理“僵尸企业”,为创新让路
袁云才
//www.workercn.cn2016-03-07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2016年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指出,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3月6日《长沙晚报》)

  所谓“僵尸企业”,按有关专家的说法,大多是指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一些只能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生存的企业。换言之,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是应该破产的,但地方政府出于各种顾虑,运用“有形之手”托住了它们,使其老牛拉破车一般在艰难运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投入1000亿元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这表明,化解过剩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是关键之举。

  有论者认为,补贴失业职工远胜于补贴“僵尸企业”,此话不无道理。以往,各地政府之所以让辖区内的“僵尸企业”僵而不死,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低技能职工,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同时因为占据大量的信贷资源,企业破产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可是,千方百计扶持“僵尸企业”苟延残喘,任其大量存在,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占用大量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之外,更主要的,是违背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导致国民经济沉沦于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老路,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所以,无论是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还是维护老职工的利益,抑或尊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补贴“僵尸企业”都确实不如直接补贴失业职工,使其及时、合理地分流。

  事实上,将10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职工的分流安置,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长远的视野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发展、壮大、衰老、死亡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既如此,对于那些产能过剩而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僵尸企业”,当其摇摇欲坠之时,我们有何必要继续伸手用力扶住它喘息下去?但“僵尸企业”中的职工则不同,他们有的为企业奉献了大半辈子汗水、热血,有的仍然富有青春活力,有的蕴藏着创业激情。这些人力资源,本是可以通过市场的整合焕发光彩的,却因“僵尸企业”的存在,而阻碍了潜能的激发。这岂不是比产能过剩更大、更隐性的一种浪费?

  无论从外部竞争对手还是从内部职工的角度来看,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其实都是为创新让路。这就如森林里的一棵老旧朽树,它的倒塌,不只是为其他树木的生长腾出了空间,而且本身的枝丫落地也可能萌芽成长为新的大树。如果我们人为费力地支撑着它的“巍峨”,那么,即使不倒也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有形的手”就会立即显得笨拙无比,且捉襟见肘。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这对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承接“僵尸企业”分流过来的人力资源,具有双重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呼唤涌现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