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清理“僵尸企业”也须蹄疾步稳
李昊阳
//www.workercn.cn2016-01-12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列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关键一环。“僵尸企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危害很大,但据媒体报道,目前有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处置“僵尸企业”时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玩起了“拖字诀”。

  所谓“僵尸企业”,指的是那些已丧失盈利能力和市场活力、生产经营活动几近停滞但产能仍在的企业。它们就像电影里的僵尸,已经丧失了生命力,但却可以靠“输血”时不时出来蹦跶。“僵尸企业”大量存在,严重影响行业发展,也加大了宏观经济的潜在风险。

  按市场规律,“僵尸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和改革中早该被淘汰。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企改革至今,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却一直处于僵而不死的状态。究其因,与企业兼并重组、依法破产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过于棘手不无关系,也与一些地方政府缺少改革的魄力和责任担当有关。

  过去,一些政府担心职工安置不好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不敢让“僵尸企业”倒闭,反倒要求银行以各种办法向企业“输血”。这不仅带来金融风险,还会侵占本该投入创新的各种资源,让真正有需求的产业得不到扶持。

  有人说,给落后“留饭”,就是给进步“断粮”。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去产能、调结构的压力更大,如果不清理落后产能这只“拦路虎”,终将贻误改革。事实上,据中国青年报舆情监测室监测,有六成以上网民支持清理“僵尸企业”。这足以表达公众对清理“僵尸企业”的支持。深化改革宜早不宜迟。

  不过,改革难免伤筋动骨,清理“僵尸企业”,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化解落后产能,从微观层面来说却涉及成千上万劳动者的饭碗,必须用“巧劲”而不能使“蛮力”。如果不能在经济大局、企业、劳动者的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清理整顿工作将会遇到巨大阻力。

  在清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中央要求的“积极稳妥”原则,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一方面,对“僵尸企业”要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对于一些仍有价值的企业,可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兼并重组或进行“互联网+”改造,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对那些“病入膏肓”的企业,则必须“断血”,依法依规处置,实现市场“出清”。而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还要强化监督力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对被清理企业的职工,必须妥善安置。各地相关部门要让市场机制与政策法规一起发挥效用,保障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质量,通过创业培训等方式帮企业职工找饭碗。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汲取过往经验和教训,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改革的关系,以便减少改革阻力。

  当然,步稳蹄疾地清理“僵尸企业”,是经济转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正确看待。改革大势不可逆,经济规律不可违,这早已成为共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