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齐 岳:改革应在“需求”“供给”两端发力
//www.workercn.cn2015-12-14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漫画/曹一

  李克强总理近期谈到,国内近几年经济没搞“强刺激”,过程颇不容易。下一步的发力点在供给和需求两端,落脚点仍然是调结构。其中“供给侧改革”的提法越来越多,已经被视为改革转型的重中之重。这一舶来的象牙塔术语,事实上已经通过一系列政策,落到了百姓身上,并还将在日常生活视野之外不断承接各种机会和挑战。繁复的刀法,将劈开改革沿途的荆棘。

  改革的繁复刀法

  经济方面的大政方向可分为“需求”和“供给”两端,一般兼而有之。前者强调增加老百姓、企业、政府等主体买东西的意愿,比如家电下乡、汽车补贴、降息降准、投资“铁公机”等等,落脚处都在“买买买”,鼓励大家多掏腰包买家庭大件、房子地皮、水泥钢筋。后者则强调如何改善生产,让大家伙儿能够用最佳方式把该做的事做好,比如简政放权、国企改革、计划生育、科技创新等等,着眼点在于“修内功”。“需求端”大家看得着,政策效果短平快,作用在于为经济体自我复苏搭把手,但并不能增强经济的体质。“供给侧”不为社会所熟悉,然而指向固本培元。

  具体来看,“供给侧”改革的刀法沿着人口、土地、资本、科技、制度等多方面展开。这些正如武侠小说中的人体经脉一样,需要全部打通才能功力焕发;有一条闭塞就武功尽失。

  人口政策的核心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依靠充足的廉价人口资源,迅速发展起轻纺、服装、玩具、电子、家具等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今“计划生育”政策逐渐不再适合国情,“单独二孩”政策成熟推出,构成人口数量供给方面的改革。与此同时,近30年来,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人口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准仍待提高,需要以教育促扶贫,强化人口质量供给。此外,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同时提升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供给效率,是人口政策中的重点。

  土地政策着眼在农地流转、房地产管理、土地使用效率等方面。农村宅基地的产权确立是市场化流转的基础。流转后保障卖地农民能够获得合理补偿,同时将所得资金投入到新生活设计中去,是后续工作核心。房地产泡沫的恐怖,远可以谈海南楼花,近可以说常州“鬼城”。从控制土地供给来限制房地产泡沫,并迫使地方政府不再依赖土地财政,是其间重点。北京四环内不再供给土地新建住宅,就是这方面的案例。最后,还要在规划中协同不同类型土地的使用效率,不要这届班子搞南区,下届班子搞北区,最后整个城市变成大工地,但功能上仍不协调。

  资本供给的老大难问题近来被表述为“僵尸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有着“绝对过剩”特征,就是说产的东西不可能卖得完。当下,钢筋、水泥、玻璃等建材类行业基本就是这情况。然而这些大多是大国企,持续依靠银行廉价贷款和财政资金不断“续命”,成了“僵尸”。这些钱都是无数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所梦寐以求的资本,但并没有供应到最需要的地方。总理最近两次谈到这件事,预计在马上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亮出刀刃,开始攻坚。

  科技、制度等方面的发力,是把活干聪明的关键之关键。人、钱、地这些东西,古已有之,需要互联网、精益管理等现代化的要素来“画龙点睛”。政府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意就在于提高供给端种种要素结合的技术含量。民间努力需要政府进行基础性的配合,中心问题依然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但破除垄断、扩大经济开放度、提高法治水平等更为基本。这些方面我们陆续看到发改委、商务部、最高法等机构在推进相关工作。混合所有制改革、人民币加入SDR篮子等多项近期年内重大事件都与此有关。

  可以说,“供给侧”改革的范围远高于“需求端”,要求政府乃至社会全方面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不简单是财政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经济治理核心部门的职责。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