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刘 晓:期待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
//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比起“时间去哪儿”、“爸爸去哪儿”,银行界人士如今更关心的恐怕是钱去哪儿了。时下,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工具,正在释放空前的吸金效应。面对风险难控、监管不足等各种争议,支付宝公关总监陈亮近日宣称,余额宝诞生至今,共计得到各种监管43次,平均每6天一次。

    互联网金融产品以银行协议存款为主要投资对象,就是把各个储户三千五千的零散存款集中起来存于银行,从而享有比原先更高的利息收益,也带给储户比存银行高得多的回报。说通俗点,就好像是目前流行的团购,化零为整、组团消费,还不得优惠点么?

    靠利率回报来吸储,不是互联网金融的首创,实际上这两年各种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都出自银行自己的精心设计。看看手机上各类许诺高年化收益率的银行短信,看看各银行网点排着队的大爷大妈们,就知道银行理财产品干的也是存款搬家的事。只不过与这些理财产品在银行业内操作相比,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攻城掠地速度实在太快,大有和传统金融分庭抗礼之势,这才有“狼来了”的呼声四起。

    一方面存款快速流失,一方面传统理财产品优势弱化,银行的利润空间无疑正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挤压。其实,面对利润被分一杯羹带来的肉痛,金融业界与其焦虑“狼来了”,考虑如何在同业协存规则上设置“排他门槛”,不如反思自身过去盈利单一的发展模式,高额揽储、规模放贷、坐收利差带来的利润占到了上市银行总利润的80%以上,但也正因如此,让银行容易忽略普通用户的金融体验、微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其结果,银行业的暴利与实体经济的微利反差巨大,一直饱受公众诟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习惯四平八稳、稳赚不赔的银行业来说,不啻为一种刺激。这不禁让人想起经济学中的“鲶鱼效应”。装在渔民船舱里的沙丁鱼,好静不动,过于安逸,结果在渔船到港时常常大批死亡。渔夫于是放入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鲶鱼,结果沙丁鱼为躲避危险,加速游动,反而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市场竞争也是如此,从加入WTO到开放外资银行,人们都曾高喊“狼来了”,但事实上,正是开放、竞争带来了行业整体活力的增强、发展的持续。

    前几天,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表态,让取缔余额宝的传闻销声匿迹,而扶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让业界看到信心。当然,针对互联网金融工具如何控制运行风险、技术风险,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推进行业自律等,确实有必要不断完善监管,水涨船高,不断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也势必倒逼传统银行业摆脱政策依赖,加快服务创新、流程再造、风险监管。由此而带来的金融行业整体活力的增强,其最终得益者是社会和公众。这样的双赢,值得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