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尹传红:话“狠”,手段更不能“软”
//www.workercn.cn2014-03-11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几天里,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雾霾治理,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建议,也道出了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语。诸媒体将其提炼,做成报道主(标)题,读来颇为令人感奋,兹举三例:“雾霾GDP”应该算白干;决不能牺牲青山换金山;压缩当家产业,以显治霾决心。

    现实已经严峻到什么程度?全国人大的新闻发言人傅莹回答记者提问时有一个概括:雾霾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标志性难题,而且范围还在扩大。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透露的具体数字,仿佛就是给这些“标志”的一个注脚:在去年全年监测的74个城市中,只有3个达到了新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我们确乎已经被污染逼至要“宣战”的地步。另据全国政协披露,各民主党派今年继续“盯紧”雾霾,八大民主党派中有七个提交了治霾相关提案。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治霾提案更关注具体的治理措施。

    的确,眼下对于雾霾防治,意义无需多言,狠话也已放了许多,关键要看能够采取什么对路、管用的“狠”手段。去年两会,农工党中央以党派提案形式聚焦灰霾问题,提出“亟须将PM2.5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此一建议已获采纳,并体现在国务院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与之紧密关联的是“空气质量排名”,即规定国家每月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的名单,各省(区、市)要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然而,国家级的空气质量榜只涉及20个上榜城市,不及全国城市数量的1/30,想来其所能起到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有限,且奖励和问责机制也有待明确,难以较快实现“倒逼治理”的愿景。面对一系列久治不愈的环保难题,我们一方面寄望于已在进行中的环境保护法的修订,重典治污,让排污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不妨也考虑一些现实的可操作路径,即利用好社会经济转型契机,强化政绩考核的绿色导向。

    譬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提出,对各省市承担的治污责任要合理量化并动态监控,探索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督促地方政府定期递交空气环境标准的执行细节。在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可采取联合审批制度,避免地方政府仅考虑本地发展情况的短视行为。而全国政协委员许进建议,在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之前,对于GDP的构成加以区分。对于国务院限制发展项目产生的生产值单独统计,不列入地区生产总值。对于在国务院颁布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之后上马的项目,其生产值不仅不列入地区生产总值,还要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作惩罚性扣除。

    这样,方能制止那些只顾政绩,不顾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官员千方百计地建设污染项目。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