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保护传统村落”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龙敏飞
//www.workercn.cn2016-11-25来源: 西安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四处呐喊终于为几千个中国传统村落要了“名分”之后,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的担忧却丝毫没有减轻。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然而,这位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比这更让他忧虑的是,还是找不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不断呼吁,要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样的意识,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从2012年4月起,传统村落的保护正式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并开展了全国性的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初步掌握了近2万个传统村落的信息。

  保护的意识是有了,保护的条文也有了,那保护的效果呢?似乎依然不太理想。比如冯骥才就发现,目前“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是的,纳入名录都不是“保护伞”,那么没有纳入的就可想而知了。而根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颇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以“平均约3天1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不得不说,这是传统村落保护遭遇的最大尴尬。

  为何传统村落的保护会遭遇这样的难题呢?就在于当前的传统村落保护,仍然停留在“注重村落不注重文化”的浅层次保护。保护传统村落是达成共识的,但如何保护呢?仍然没有具体的可行的方案与措施。这就是说,注重保护传统村落,除了保护村落实体,还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毕竟,传统村落背后蕴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才是真正的黏合剂,也才是村民们自觉保护的内生动力。

  因而,“保护传统村落”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应该推出更加可行的方案,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也有注重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毕竟,村落只是外壳,而村落文化才是内核;另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的名录,也应该有退出机制,一旦传统村落被破坏了,就一定要及时让其退出,同时还应追究破坏者的相关责任。唯有保护与惩戒并举,才能真正保护好传统村落,也才能留得住我们的乡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