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杨绛先生的人民性修炼
师力斌
//www.workercn.cn2016-05-26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杨绛先生25日凌晨仙逝。她是世纪老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同龄人。像冰心、巴金一样,她是中国现代文学老祖宗级的人物。

  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的佼佼者,她在治家、治学、婚姻、爱情诸方面皆有可学,几乎是理想生活的典型,比如生活中的淡泊名利、夫妻间的志同道合、对学术的坚守和热爱。他们一家读书的段子广为流传——几副眼镜星期日各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这情形若是参加今天北京的书香家庭评选,一定能拔得头筹。

  但实际上,与普通人一样,这个家庭也有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有生活的折磨,有命运的不测,也有精神的磨难。在我看来,杨绛先生百年生命中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她的精神境界,她的知识分子自省与思想修炼,对中国社会的努力体认,对乡村和底层的理解。

  百岁之际,杨绛曾说,她喜欢和人民大众一气的作家,如杜甫,不喜欢超出人民大众的李白。李白才华出众,不由人不佩服,但比较起来,杜甫是她最喜爱的诗人。在公众和媒体的眼中,杨绛是这样一个文化符号——著名学者、钱钟书夫人等等。再早一些,是上海出身的文学新女性,从小家庭富裕、接受现代教育,留学西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几乎具备一切耀眼头衔的“牛人”,却说自己喜欢和人民大众一气的作家,多少令人吃惊。

  然而这并非杨绛先生冠冕堂皇的说辞,而是她终其一生得出的认真结论。那段动荡岁月里,和许多劳改下放的知识分子一样,她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经历和磨练。这段特殊的经历,使杨绛先生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修炼,在乡下的劳动改造,意外增加了她对中国农村的了解,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也增强了对劳动之美的认知。

  他们夫妻经历了之前想象不出来的种种:种豆、种麦、种菜、凿井、住窝棚、挖防空洞,见识了秸秆围成的厕所。许多具体而微的劳动细节让她记忆犹新,比如用粗绳子捆行李,光用两只手不够,只好用牙齿帮忙。年轻人搬沉重的铁书架用肩膀扛,衣衫磨破,露出肉来,这使她惊叹——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

  正是在点点滴滴的劳动生活中,她的思想得以改变:“平时总觉得污泥很脏,痰涕屎尿什么都有;可是把脚踩进污泥,和它亲近了,也就只觉得滑腻而不嫌其脏。好比亲人得了传染病,就连传染病也不复嫌恶,一并可亲。我暗暗取笑自己:这可算是改变了立场或立足点吧!”

  作为一种基层调查,城乡沟通、知识分子与工农的沟通,都融入了杨绛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人生的挫折和磨难被她修炼成了境界。(作者是《北京文学》副主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