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杨绛被病危”缘何如此受关注
屈金轶
//www.workercn.cn2016-05-2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前几天,有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105岁的杨绛先生病危。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一出,顿时引发舆论极大关注。不过,经《现代金报》等媒体多方求证后得知,杨绛先生只是因为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治疗,身体也在恢复中。对于这样的病危谣言,信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杨绛先生,想必会一笑了之。

  杨绛先生“被病危”谣言流传甚快甚广,固然与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应源于人们对杨绛先生的关注。众所周知,杨绛先生对文学的敬畏,可谓是为当代文坛树立了一个精神标杆。正如网友“浩衍”所说:“杨绛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文坛如星光闪耀,她的存在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对文学的敬畏,不仅表现在其对创作始终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而且表现在敢于对文学创作急功近利的行为公开说不。在中国文学史上,“杨绛”二字,代表着剧本《称心如意》浓郁的沉思意味,代表着《堂·吉诃德》里程碑式的经典翻译,代表着小说《洗澡》感人的温婉叙事,而且代表着纪实《我们仨》的至情之作,代表着散文《走在人生边上》的至理之作。这些作品堪称精品,无不是反复打磨、精心润色的结晶。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特别是,杨绛先生自觉沉潜于生活、人生和时代的深处,视功名如粪土,更显难能可贵。比如,杨绛先生曾婉拒一出版社邀请她“出山”进行新作研讨会。杨绛先生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研讨会,不是我的事情。”

  而反观当今文坛,一些人却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将写作当成谋取名利的敲门砖。某些被戏称为“快枪手”的作家,只要有出版社或书商愿意出版或代售,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哪怕是胡乱拼凑而成的文字,也敢通过耍花腔等形式推广,比如将作品研讨当成广告推销,花钱请些不三不四的人对自己非常平庸的作品大肆吹捧一番,继而在书商和媒体的疯狂炒作中赚取利益。还有的作家盲目追“奖”,企图“奖”出市场赢来票子……对这些“快枪手”作家而言,名利就像是毒品,越吸越上瘾,以致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成功了,“模仿秀”式生产便会不断涌现;一个作家成功了,便往往原地踏步,难有创新与超越,只是不断地重复已有的成功。而现实证明,文学精品大多是“慢作品”,更需要“工匠精神”,更何况任何一个作家的知识储备、生活储备往往都是相对有限的。

  正是由于作风浮躁、名利驱动,造成了中国当下文学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依赖涌现更多的“杨绛先生”, 始终对文学抱有敬畏之心,不应单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主动摒弃快餐文化,以思想家的睿智、社会学家的博识、普通人的情感,再加上作家的妙笔,创作出分量重、品位高的好作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