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李晓亮:医患沟通从摒弃情绪泄愤开始
//www.workercn.cn2014-02-25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医患之间要总是这么情绪对立对抗,一方认错后,另一方也不愿妥协原谅,还要夸大强化对立,那医患沟通,就只能是侈谈。

    医患需要沟通,沟通需要互相体谅,换位思考。所有纯情绪化义愤表达,都无助于理解的增进和矛盾的解决。可惜,最近一起纠纷,又一度滑向非理性泥淖。事由很简单,患者“小兔”打针,挨了三四下才扎准血管;发难的也非本人,而是陪其看病,目睹全程的男友王牧笛。王牧笛在微博上发了句狠话——“我也想拿刀砍人”。

    就是这句,被中国医师协会抓住不放,要求王供职单位“责令其下课”。为何一句泄愤之语,引起轩然大波?主要是因为王牧笛某卫视“知名主持人”这个身份。发布当晚,王已删除微博并公开道歉,面对谴责,王牧笛再发道歉,并希望通过此事,医患双方能多些理解和沟通。

    平心而论,本就身体不适,求医打针却遇“久扎不进”的烦心事,任谁都窝火。所以,如果当时真如王牧笛以及其女友所解释的血管明显,不易失误,扎偏三次,起很大肿包,护士还顾着聊天,事后也无歉意,那么作为“扎在她身,痛在他心”的中国好男友,王牧笛怒急泄愤,口不择言,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前提是,他只有作为男友身份,而且是私下发言。而作为“名嘴”,作为有数十万粉丝的知名媒体人,在有职业认证的微博上发言,到底属于私域范畴,还是带有自媒体性质的公共属性?很难厘清。

    感觉不妥,王牧笛删了微博,一再道歉。公共平台,宣泄私愤,“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了愤怒,气急口不择言”,确实与有一定话语权的媒体人身份相抵触。所以他“冷静之后,悔恨万分”,认为自己做法“实属不该,追悔莫及”。

    这应该是诚恳的认错态度。既然认识到错误,也应是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时,自认受到过激言论伤害的涉事医院和医师协会,若能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地沟通处理,并以此为契机,医患双方展开更深入的对话了解,此事当能走上正轨,向良性发展。而如果还揪住不放,一定要上纲上线,甚至把偶发事件和此前一些暴力纠纷相联系,咬定是“宣扬‘杀医’暴力”,非要把他“搞下课”,似乎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而且,这种出事后主要精力不致力于解决实质问题,而是等到一次极端案例后,就将单纯个体情绪的偶发个案,向以往一些医患暴力冲突的普遍背景下生拉硬拽的做法,也实在不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反而像是“得理不饶人,杀一儆百”的示威做法。不得不说,如果真不愿意妥协原谅,不愿接受道歉,非要无休止纠缠,一定要把谁搞下课,这何尝不是和“想拿刀砍人”的泄愤一脉相承,异体同源的另一种暴力?

    医患之间要总是这么情绪对立对抗,一方认错后,另一方也不愿妥协原谅,还要夸大强化对立,那医患沟通,就只能是侈谈。双方不管是谁,就算搞下一个犯错的“王牧笛”,也会为另一个张牧笛立下负面恶性失范,并授人以柄,互相指责,恶性循环,下次对方可能连错都懒得认了。这难道就是某些妄图“杀鸡儆猴,以儆效尤”者所乐见的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