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校园禁手机,谁是谁非?
夏文辉
//www.workercn.cn2016-08-29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又到开学季,要不要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这让人很纠结。孩子爱手机,除了方便电话以及或有或无的攀比心理,还因为那些让孩子放不下的手机游戏;家长很矛盾,尽管孩子带手机有利有弊,但禁止孩子用手机似乎失之绝对;学校是最头痛的,一所重点校的校长说,学校制定了相关条例,严禁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最多将限制范围扩大至校园内,但校方普遍“不敢”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原因无他——学生的“安全”与“权利”,只要有一位家长问:没有电话联系不上孩子咋办?学校就不好再提校园禁手机。

  可是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到根本无法忽视。当下最常见的场景是,当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每人捧个小手机,相互没有交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蒂芬·琼最新发布的《手机如何影响青少年》报告,对美国学生5年来阅读量出现下降作出的一个规律性观察是:只有当阅读成为排名靠前的乐趣时,孩子才会自主选择阅读。当前的情况则是,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手机游戏的乐趣远远超出阅读,孩子们因而放弃主动读书。

  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是一位牛人,这位亿万富翁在担任纽约市长的10多年里,素以“专制”著称,比如纽约市曾在1988年通过规定,学生口袋里或者书包里不能有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到了布隆伯格治下,他更下令学校有权随机进行扫描检查以发现和清除禁用物品,包括手机,一旦发现直接没收。这样的做法遭到部分家长的抗议,公众利益律师甚至扬言要控告市政当局,并且有人在市政厅示威。对此布隆伯格扔出一句话:“学校是学习的地方。”

  如果人们认同布隆伯格“学校是学习的地方”的观点,那么,手机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呢?美国赖斯大学研究人员2014年对初次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者最初认为这种移动装置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在做作业和考试时表现良好,并最终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在研究结束时,使用者报告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在“手机是否加强我对跟学校有关任务的注意力”“是否帮助我在学业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是否帮助我很好更快地完成作业方面”,参加调查的学生普遍给出负面的回答。

  校园还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合,那么手机这方面有什么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课题小组2015年对一群在大贝尔湖附近野营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在野营期间,这些孩子不能接触任何电子设备,包括手机。通过这些孩子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语调和身体姿态来观察他们的社交状态,结果显示,只要在断绝电子设备的环境中生活5天,孩子理解非语言社交信号的能力就能提高。这就是说,去除电子设备的学生会相应增强社交活跃度。英国精神病专家伊恩·麦吉尔克里斯特对学龄前后的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项调查则显示,与前几代的儿童相比,现在的少年儿童理解人们面部表情或表达同理心的能力正在变弱。麦吉尔克里斯特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虚拟社交”的时间增多,他们可以不必面对现实社交,他们减少了伙伴玩耍时对相互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孤独的社交”已经成为孩子的普遍现象。

  研究不等同于生活,出于种种原因,有决心不给孩子手机的家长很少。在教育部门没有针对手机使用作出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因校制宜”给出所谓的“暂行条例”。智能手机的普及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学生在校园是否、如何使用手机,这是件不该忽视的大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足够重视,给出科学、明确的指引,不要让学校和家长陷入两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