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从打医事件看“特殊行业”的尴尬
郭永良
//www.workercn.cn2016-01-21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德阳市人民医院医生吴建强怎么也想不到,1月3日凌晨上门急诊竟是自己的一场恶梦。遭遇患者家属的殴打,造成颈椎脱位、腰椎骨折,并伴有骨髓损伤。

  又是一起医生被打事件,说一个又字,大抵说明了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在百度中输入“打医生”的词条,不难发现近年来因为医患矛盾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而屡见不鲜。借问从何时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如此剑拔弩张的地步?一场生命救助的关爱,因无力回天或一言不合即视对方为寇仇,动辄拳脚相向?如此事件的频发愈来愈使社会变得肃杀寒冷。

  打人者虽然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可医患的相处之道,足以引发我们的纵向深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关爱的尴尬。回顾社会上有很多行业或从业者诸如医生一样,在岗位上履行职责的时候,却不得不忍受这种剑锋所指的无助。

  现实语境下,对于少部分行业失责事件而言,从业人员其错被曝光,受到处理所应当。而对于一些蛮不讲理动手打人的“怒”者,其错自明,又让人谈何感想。这一切对于更多行业的人员而言是一种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彼此如此纠结?这不仅仅在于服务资源的稀缺,还在于换位思考的不足。其实,患者不仅仅是走进医院看病的需求,更本质是将病看好的需求。而旅客进车站也不仅仅是坐火车,更本质的其实是想顺利快捷的回家。可铁路、医疗等机构不是神仙,不具有让所有患者都痊愈或旅客满意的能力。各种猜疑各种揣测就必然而来。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信任吗?

  如果社会的信任之墙轰然倒塌,那么就很难短时间重筑。不必讳言,当前医疗资源相对于庞大的就医人口的大环境而言,医疗同样是那么的稀缺,在某些时候,医生面对病人回天乏力的时候,亲人的离去,病人家属会觉得医生冷漠、拖延了宝贵的生存时间,觉得医生不负责任,矛盾一触即发。面对“怒、怨”的现象,让人真忍无可忍,真想替他们拍案而起,愤懑地喊出内心压抑的一句“我们到底哪里错了?”

  古人云,换位思考当属处世之本。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淡定,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不“怒”状态,自觉守法,还社会一个大信,相信在迈向这个目标的关头,不应少了自己该努力的这一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