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道德观察:道德新闻的新闻道德,请谨慎
//www.workercn.cn2013-12-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日前,网上一组图片引起广泛关注。而据新京报记者调查,此组图片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倒。目击者称,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

    南京“彭宇案”发生之后,人们在帮助陌生人时总是需要掂量一番,生怕被讹诈;时至今日,四川那位被称“讹人”的老太太还在为自己喊冤。平日里,媒体确实也不乏做好事被讹诈的报道,在这种氛围当中,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心中设立一道防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面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宁可低头走过,视而不见,就连一些家长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少管闲事”。

    在这种语境下,公民道德表现降低俨然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无奈,原因却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做好事反过来被讹诈的事情发生得多了,人们的冷漠似乎也可以理解。而如今,再次出现“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这样的虚假报道,真可谓是“雪上加霜”,让本来就已经值得反思的公民道德现状变得更加严峻。

    事实证明,这是一则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一经发布,众多媒体转载,让事情简直是难辨真伪。若非某个真正站在客观立场小心求证采访的媒体核实,事情的真相就这样被掩盖了。回到这则假新闻本身,涉及到有关公民道德的“指控”,具有能够引导公民道德走向功能的社会公器,这则新闻产品制造链条上的所有从业者,是否当初内心遵守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道德滑坡的时代,欺骗、讹诈的事情不断发生,使得人们的爱心神经变得异常敏感,也很脆弱。应当说,做好事被讹诈本来就是在透支公共道德,而子虚乌有地报道做好事被讹诈的事件,误导公众,错误引导舆论,在人们的思想中再添阴影,这简直是对公共道德的双重伤害。一旦如此,势必与我们所倡导的友爱互助的社会公共道德渐行渐远。

    如果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丢了可以找回来,找不回还可以再买一个,但公共道德一旦透支,若想修复或者是重建谈何容易?其造成的结果往小处讲,让人们彼此之间变得更加陌生,往大处说,其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人伦体系。所以,重视对公共道德的引导是媒体应该自觉承担的责任。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应该是正义社会的守望者,即便是揭露式报道也应建立在建设性的基础上,而非扮演社会问题制造者的角色,这就必须要求媒体在新闻伦理的框架内进行活动。而对于“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这种假新闻,对公共道德的透支着实应引起媒体反思。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