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我国PPP项目为何“外热内冷”?
赵剑影
//www.workercn.cn2015-06-2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PPP项目的披露如火如荼,但实际签约率不足两成,真正签约额大约为2100亿元,约占总额的八分之一。这和业界对PPP项目进入快车道的预期有较大出入。2014年11月30日,财政部公布了PPP示范项目名单,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到现在已半年有余,虽然政府层面积极筹备,频繁推出项目,但社会资本反应较为冷淡,尤其是民间资本仍多处于观望状态。

  从国际经验看,成功实施的PPP项目多由企业主导,项目主要投向经济增长、卫生、农业和环保相关领域。一些项目杠杆率一般为4倍左右,基建类项目杠杆率能到4.9倍,加上政府增信的影响,PPP的优势较为明显。而目前我国的PPP则显示出不同特点。央企和地方国企、城投公司正成为这一轮PPP的主力,民营资本则大都处于观望态度,只有少数有过PPP项目经验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所谓的PPP沦落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新说法。

  除了民营企业参与热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也处于观望状态,当地目前尚无项目或政策推出。一些媒体解释称,这主要源于这些政府对购买服务如何定价尚未明确。由于定价的高低缺少参照,社会资金进来之后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也未可知,所以不敢贸然推出。除了上述两方面,另外一个利益相关方——银行方面反应也同样审慎。目前PPP项目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由于建设周期长、项目收益有限、不确定因素多,PPP项目融资一直存在较多困难。出于风险管控等方面考虑,金融机构当前大多仍是处于观望中,这也是导致PPP项目至今“外热内冷”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PPP大潮中,项目一哄而上,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只是地方政府改头换面的融资新工具,这也造成银行的担忧。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目前财政部力推PPP模式,既有化解地方债风险的考虑,也有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在PPP模式中可以将政府债务转化为企业债,有助于化解存量债务;此外,还可以利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用于建设高速公路、机场等项目,有持续的经营性收益,不仅可盘活政府资产,还能促进民生工程建设。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大力发展PPP模式是各级政府缓解财政压力的一种途径。在“土地财政”难持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能不能把PPP这件“好事”办好,还是需要迈过很多道坎。虽然PPP模式具有促进政府治理等功能,但是大部分还是用于融资,因此避免PPP模式成为新的地方融资平台至关重要。

  不少PPP方面专家和从业者也提醒,目前并不能把PPP模式简单理解为地方政府的新融资手段,过分夸大其融资功能。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曾晓安认为,对准公益项目通过PPP方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从资金来讲只是改变政府现金支出的时间,债务性质并未改变,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监管不力,会造成巨额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在用PPP化解债务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搞好总量控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