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教育扶贫”不能止于重点高校招生倾斜
//www.workercn.cn2014-04-0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教育扶贫”不能止于重点高校招生倾斜

本网评论员 沙洲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2014年,国家将通过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学生专项计划等三项举措,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

    “寒门难出贵子”在招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随着高校的扩招,农村学生入学率不断上升,不过与此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正在持续下降。寒门学生难上重点大学正是教育不公的真实写照。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增加农村孩子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在招生领域实行“教育扶贫”,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解决教育不公的切入口。

    这三项措施无疑将改变不少农村优秀孩子的命运。不过,仅在重点高校招生领域对其有所倾斜还只是治标之策。随着高考越来越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的劣势被不断放大。这主要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存在巨大差距。对于农村教育,不仅应该通过“招生扶贫”进行结果补偿,政府、社会更应该从过程就开始补偿。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在区域社会,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教育资源投入厚此薄彼,相对有限的投入,更多的集中在城市,尤其是重点中小学。农村学校尽管也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进步,不过与城市相比,教育质量的提速难以望其项背。不少地方经历了盲目撤点并校的折腾,而师资力量不仅没有显著提升,还伴随着优秀教师的不断流失。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水平之低超乎人们的想象。前几日,据央视报道,四川大凉山地区有些村落有一半多学龄儿童处于一个未读书的状态。很多失学儿童早早进入工厂或农场打工。与此同时,当地还面临学校招不到公办教师、教师素质无法满足教育需要、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等系列难题。村小曾来过一个公办女教师,看到破旧的教室哭着走了。可以想见,大部分失学儿童面临的,将是漫长人生的辛苦挣扎、黯淡无光。

    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最需要做到的,便是政策设计上的相互发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写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不过,在现实层面,还面临着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在农村教育上投入不力等难题,有些好政策具体到地方就“念歪了经”,如国家推行的营养餐计划在不少地方屡屡暴露出问题,有些地方对于农村孩子成长的不够重视、漫不经心可见一斑。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还需要政策设计更为周密给力,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师资的质量,促进教育均衡。

    此外,目前,重点高校“招生扶贫”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子,但是这条路过于艰难,竞争惨烈。要让农村孩子通过教育迎来向上流动的美好的人生,制度设计还要为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创造通道。

    现实情况是,通过学业能力考上大学,毕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这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实现不了的梦想。他们被挡在大学的门外,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从事低层次、低水平的技能劳动。因此,不能让农村孩子总围绕着学业能力打转,要关注能力的多元性,为农村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发展建立通道。在这方面,一些令人欣慰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正处于起草与修改阶段,该规划系统构建了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高考改革也正在酝酿之中,重点是通过技能型高考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从制度设计的层面为“成功”定义了多种可能性,也能让农村孩子的出路更多宽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