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治霾:沉重中的希望
//www.workercn.cn2014-02-2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治霾:沉重中的希望

本网评论员 如意

    又一轮大范围的严重雾霾暂时散去。尽管不少人在微信里、闲谈中调侃着由雾霾引发的种种“奇闻”,尽管人们看到新闻中,国家领导人也在重霾天里跟百姓“同呼吸”,但是,大家心中的沉重挥之不去。据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的“全国两会前夕十大民意热点”中,“环境治理”超过“反腐”成为第一民意热点。

    这种沉重来自对雾霾“真凶”的争论及疑问。去年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判定,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的6个重要来源中,汽车尾气所占的比例不足4%,远低于工业污染、垃圾焚烧、燃煤,生物质燃烧等因素。这一结论急坏了肩负治霾大任的环保部门,北京市环保局声明这一结论“只是一家之言”。中科院也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反驳“汽车尾气不再是雾霾元凶”的观点。而这场争论留给公众的印象是:雾霾“真凶”到底是谁?怎么还没搞清楚?如果这都定不下来,还谈何治理?治理又从何下手?

    这种沉重同时来自对治霾前景的不明。上个世纪50年代,肆虐的伦敦烟雾使英国人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在与烟雾持续斗争了二十多年后,到了1980年,伦敦的雾日终于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5天。“二十多年”的抗争,这一数字让饱受雾霾之苦的中国百姓心凉一大截,同时,也对政府治霾必须出重拳,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产业结构调整是雾霾治理的根本所在,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企业必须转型、限产或停产,这是上下的一个共识。而这必然直接触动某些企业、某些人的利益。近日,环保部督察组启动了12个地方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发现大量工业企业违规排放、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仍在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公众担心,如果目前的利益格局难以撼动高污染企业,那么,治霾的前景并不乐观。

    关键时候,政府如何行动是公众最为关注的。来自新华社2月27日的报道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出的七点要求中,有一点就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可以说,这是继去年国务院出台“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初环保部与31省份签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之后,高层铁腕治霾的又一动作和信号。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公众希望,治霾的责任要落实,落实到具体部门、行业、企业及责任人,要有明确的时间表,且公示出来。让广大公众看一看哪些地方、哪些行业、哪些企业在按兵不动,该追究责任的,一个不能手软。如此,对远离雾霾、呼吸清新空气,公众才有足够的信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