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文宁-正文
当心“标签化”思维加大群际隔阂与对立
//www.workercn.cn2013-12-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可能让不少法官觉得脸上有光——河南商丘一法官公务途中救人不留名,事后,省高院为其记一等功。之所以说这一消息让不少法官高兴,因为从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湖北高院一庭长身陷“开房门”以来,接连的负面事件让不少法官脸上有点挂不住,甚至有人担心,这样下去,法官难免不会被归入“另类人群”。将个别人的不良行为扩大固化为一个群体的负面形象,由小概率事件而给一个群体贴上统一标签,如此标签化、妖魔化、污名化某一个群体的现象,我们经历过不少。

    “河南人”,“80后”,“官二代”,“富二代”,“蚊族”,“五毛”,“公知”……贴标签,快速将人和事归类,是我们运用“模式识别”认识世界、参与社会交往的一种便捷手段。但这种思维方式的另一面,是可能使我们对复杂世象的判断失之简单、武断,甚至扭曲真相、无视事实。

    “坏老太”的标签,即是典型一例。11月底,在广东汕头、四川达州接连发生老人摔倒被扶起后诬陷讹诈好心学生的事,不少人心头再现南京彭宇案的“阴影”。一桩新闻发生,如果类似于之前被广泛关注的事,公众往往会循着同样的路径做出分析判断。如果之前积累起一定的社会情绪,这时就会借新的事件发泄出来,借此“印证”自己之前判断的正确。

    南京彭宇案成为近年来道德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尽管后来法院澄清,确实是彭宇先撞了老人又扶起老人,但这消除不了公众强烈的第一印象,即老太太讹了彭宇。之后,“坏老太”新闻的接连炒作造成一种舆论氛围,似乎有无数“坏老太”整天游荡在大街小巷,随时准备讹好心人一笔钱财。不久前北京街头“外国小伙遭中国大妈讹诈”的不实新闻之所以让不少人信以为真,与这种舆论氛围有很大关系。

    其实大家明白,讹人的老太毕竟属“奇葩”,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的事也属小概率。但媒体对“老人变坏”、“坏老太”的过度解读、跟风炒作,使得低质议题、浮躁言论充斥舆论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思维,甚至误导一些人过于依赖标签断是非、站立场。

    这可能激化人群间的对立与冲突,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隔阂,加深误解。比如,只要是警民冲突,很多人会先入为主地以为,一定是警察欺负平头百姓;只要是城管与小贩有纠纷,一定是城管打小贩;只要是医患出问题,一定是医生不负责任,出了医疗事故,还想赖掉责任;只要是豪车与非豪车相撞,豪车车主一定是“富二代”,一定口出狂言,蛮不讲理……

    我们当然要揭露害群之马,但不能因此直接断定一个群体都不是好东西,不能否定多数人的善行。我们当然要抨击危害社会的恶劣行为,但不能以情感上的义愤取代对复杂问题、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媒体报道尤其要当心沿着标签寻找、“制造”迎合部分人“口味”的“新闻”,或者炒作符合负面标签特征的话题,从而冲淡了对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

    如果我们一次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不能对妖魔化、污名化某一群体的倾向保持足够警觉,也许过不了多久,下一个被污名化的标签、被妖魔化的人群就会诞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