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形成合力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简释(上)
丁力
//www.workercn.cn2016-08-04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的重点课题。日前,作为课题成果,《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希望通过对全省区域发展的日益不平衡现象作系统研究,为广东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区域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报告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既需要发展更需要协调。协调的本质是利益协调,是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是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实现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里,发展是基础,共享是目的,两者不能简单偏废。改革开放近40年的今天,广东不仅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而且面临社会发展日益不均衡的挑战,前省委书记汪洋曾经作如下慨叹:全国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发展的最大软肋,也是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真正的区域协调发展,广东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发展活力,转型升级才能步入快车道。

  区域协调发展的真谛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由于各地先天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加上产业基础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区域协调发展应当通过市场化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将社会主义的公平与市场经济的效率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重构平坦无障碍的一体化市场,从而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不是今天流行的无关利益痛痒的所谓同城化,最大限度地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广东主要表现为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尽管有省委省政府对周边地区的大力扶持与帮助,这种扩大的趋势在经历短暂的缩小后似乎又故态重演。不仅在全省范围,即使是珠三角内部,各地发展的差异同样呈现日益扩大趋势。经济的相对落后必然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落后,带来当地公共服务供给的落后,从而导致当地人才、企业、资源的加快流失,这种流失不仅会导致周边地区的严重失血与发展无力,同时也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从而带来全省发展新的不平衡,新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区域发展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划地为牢干预市场的结果。今天,政府的最大压力来自以GDP为重心的政绩考核,最大动力来自分灶吃饭的财政利益分配。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各地GDP创造中,主体是企业贡献而不是政府,因此,对地方政府不应该简单考核GDP,而是应该考核当地的市场营商环境与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优劣。在现实生活中,考核环境服务与考核GDP应该是两件不同性质的事。还需要指出,包括珠三角核心地区今天的超前发展,并非都是当地政府努力的结果,有数据表明,广东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如对外开放的红利分享不平衡,招商引资机会的不平衡,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不平衡,各地优惠政策获得的不平衡,等等。将一地发展红利截留当地以激励地方政府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不仅会鼓励地方政府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同样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市场经济与公平的市场竞争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不是人为缩小地区间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通过市场化改革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各地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全省各地边际产出的平衡,实现各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升,实现全省整体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广东今天的转型升级困难,主要不是人才与资金的稀缺,而是公平竞争制度的稀缺,平坦区域市场的缺失。由于各地政府都在企业化运作,拥有公权力的政府与其他市场竞争对手是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公平竞争的,如果再考虑众多拥有特权的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低效率可以想象,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一方面全省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民间投资转型升级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