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
郭强
//www.workercn.cn2016-02-16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每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小康不是少数人、部分地区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对改革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来自公平感、获得感。当人民切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公平正义和改革的普惠性时,就会更加拥护、支持和投身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阻碍,把增进人民福祉、回应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和举措,把改革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使人民成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时,依法治国就会全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力,防止公共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真正做到法治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严治党不能关门进行,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监督,也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从严治党与党群关系建设呈现明显的正关联。因此,党要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与加强党的领导相结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方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缺乏有力的组织和引导,群众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久,而能够担当这种领导责任的只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们必须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