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刘 白:“复制”的污水处理厂换不来山清水秀
//www.workercn.cn2015-11-19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如同以“复制-粘贴”方式建起来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对地方来讲是决策失误;放在更大的范围来看,也是一种试错。基层对于环保型社会的探索,应从这里吸取教训,但不应因此而止步。

  想象一下,如果把污水处理厂建到每个乡镇、还田园以山清水秀,该是一件多么得民心又有前瞻性的事情。但也许恰恰是因为决策者也同样犯了“想当然”的毛病,总投资超过7亿元的23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才陷入了不知何去何从的尴尬。

  新华社17日报道,浙江省23个本应运转的乡镇级污水处理厂不是建设滞后,就是处于闲置。它们总投资7.81亿元,分散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七地。其中,处于滞后状态的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管网由不同单位负责建设、厂与管网建设不同步、截污纳管工程进度慢等情况;另一部分建成闲置的污水处理厂,则是因为当初的规划与设计不切实际,“运行就意味着亏损”。

  无论怎样给出合理性解释,23家处理厂同时出现问题都意味着规划的失败、决策的轻忽。比如,一些污水处理厂直到建成,才发现乡镇财政没有资金支持配套项目,而配套项目是否能如期上马、同级财政是否有能力支持,本应是设计规划时就首先考虑的问题。再比如,金华市的5个污水处理厂上报的建成时间最早为2010年、最晚为2014年,这么大的时间跨度,很可能后边的工厂还未动工,最早的处理厂就已经出现窘境了,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后来者重蹈覆辙。

  可以说,短期内密集铺开同类项目、形成集群效应的做法,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一次为“建设某某城市”“实现某某规划”而上马的政绩工程,或者为“打造某某模式”而急于拼凑的复制品。近些年来,按照同样逻辑建起来的民生工程和文化项目各地都有、不胜枚举,它们或是大批闲置的廉租房,或是门可罗雀的文化园区、科技园区,或是经历一次大型赛事就“退休”了的体育馆,闲置的污水处理厂不过是老问题的“新面貌”罢了,但因为涉及环保,更加让人五味杂陈。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环保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也日渐重要。十三五规划将核心理念定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上,充分展现出了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决心。在这个大势之下,上马环保项目、升级环保硬件、从环保视野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甚至形成环保政绩观,道理上都是应该极力鼓励的。当此之时,“23家乡镇污水处理厂闲置”的消息却适时提了一个醒:无论多么重要的发展目标,都要先经历科学决策;“大干快上”的结果,无一例外会与初衷相悖。

  如同以“复制-粘贴”方式建起来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对地方来讲是决策失误;放在更大的范围来看,也是一种试错。基层对于环保型社会的探索,应从这里吸取教训,但不应因此而止步。 □刘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