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少来点明星,多提高质量
子杨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如懿传》号称男女主角片酬合计1.5亿元再次引起业界震惊。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很多人看来,明星的工作就是“展示休闲”。在“吸引力”成为一种经济产出的当下,明星占有的社会资源具有了异乎寻常的垄断性。

  在今年公布的福布斯名人榜收入上,真人秀明星金·卡戴珊因为“Famous for Nothing(毫无建树而出名)”而年入5100万美元。她只是在电视和网络上公开了自己的私生活,就获得了如此高额的收入,理由也无外乎开发了关注用户的产值。从这个角度讲,面临国内互联网5.14亿的网络视频用户,电视剧《如懿传》男女主角片酬合计1.5亿元,似乎又显得可以理解。毕竟,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电视剧的播放渠道借助网络获得了广泛的延伸,而明星作为“关注力”经济的第一道门槛,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获益者。

  然而,明星天价片酬的现象虽然有其市场合理性,但是注意力和吸引力都不是永久的,更不是万能的。明星如果不依靠自身“有形的手”引领市场“无形的手”,而仅想享受市场为自身带来的巨额利益,非但不能实现个人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或许还会沦为市场的棋子,被榨干最后一滴剩余价值。

  由于网络等新媒体竞相加入娱乐工业,各类视频节目层出不穷,电视剧、网剧竞相争艳。产业发展既使大众和制作者受益,也使资本集中现象愈演愈烈。大量热钱的投入,投资额度争相竞赛,无疑都是“以大搏大,赢者通吃”的思路。市场 “快产快销”的惯性,自然把明星推向了前台。研究明星产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康婕认为,“因为有市场、有票房、有收视、有点击率,如果不用这些明星,那你就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如果剧情质量、节目品质、人物设置上面撑不起来,那就只能先靠明星搏眼球,至少宣传时还有一个新闻点,能搏热度。”然而,市场的惰性和快速收回成本的要求却很难要求制片方能够具有“工匠精神”,认真打磨其影视产品。作为硬通货,明星就成为了他们手里打出效率最高的一手“好牌”。

  不重视供给侧,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唯靠明星撑场面,致使一些知名影视公司公布年度拍片计划时,竟然连计划制作的故事梗概都拿不出来。成本逐高、周期缩短、资本逐利,这就造成了《封神传奇》这类群星荟萃、阵容空前的大片却一再沦为市场弃儿。在电视和网络界,明星虽然可以创造一时的热度,但类似《跑男》一类靠明星密集轰炸的节目,却在收视率上逐渐走低。而《奇葩说》这种生产内容的网络节目却可以依靠节目生产明星,而非消耗明星的市场价值。

  反观国际上的一些巨星,虽然他们拍摄一部大片可以拿到数千万的天价片酬,但他们仍然愿意自降身价,甚至是自己掏腰包参加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创作。实际上,任何明星都是依靠内容生产才能带动自身特殊的价值。没有新剧推进,韩流明星李敏镐、金秀贤几个月就被新星宋仲基取代。国内顶级明星,也需要争取机会与大导演合作,通过主演严肃的剧情片而稳固自身的星光。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星天价片酬现象非但不是明星的过错,相当程度上甚至是明星们的陷阱。显然,影视娱乐产业的高度发展并非一路光明,天价片酬暴露了资本逐利、无心内容的制作乱象。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观众们何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而非形式,或许才能够倒逼制片商精耕细作,少来点明星,多提高质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