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文化点评
//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南京贯通城墙引争议

    复建古董应倾听民意

    据光明日报 南京市将在今年8月之前,完成25公里明代城墙本体的修缮和开放。到2015年末,将全面建成城墙两侧的慢行系统,实现城墙本体、城墙内侧、城墙外侧“三贯通”的目标。

    但是,由于在贯通过程中,涉及复原已经被拆除的城门和城墙,且复建后的城墙为方便交通,加大了“型号”,例如历史上只是一孔小城门的太平门变成三孔大城门。一方面是有文保专家认为造了假古董,另一方面则是不少居民质疑复建城墙阻碍交通,并且拆除了环境不错的居民小区,更何况拆迁民居和复建城墙都耗资不菲。

    背景:始建于1366年,历时21年方才建成的南京明城墙,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城垣,全长35.3公里,遵循“因天时就地利”的原则依山傍水而建。1988年被明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声音: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新建城门工程,新建城门是件好事。南京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城门大修建,从历史的角度看,100年后,我们现在修建的城墙也是文物,有很高的价值。城门建好后,大部分城墙将连接成片,市民和游人走在城墙上,脚下的砖从明朝的变成民国的再到21世纪的,这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非常奇妙。

    点评:对于一个历久而弥新的都市来说,城墙的建设本身就随着朝代更迭而不断变化。例如原北京城墙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均不在明清地图上,均为近代为方便交通而新建,这三个地名已经融入了城市的文化之中。在冷兵器时代,兴建城防要塞考量的不是居民生活和通行便捷,而是防御能力。正因如此,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如伦敦、巴黎等,都将城墙拆除以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宜。

    因此,如何让城墙适应现代化的城市,与其只听个别专家一面之词,不如也听一听市民的意见。因为,他们才是终日与城墙比邻而居的人。

    舌尖2被指存在抄袭

    纪录片模仿应予宽容

    据扬子晚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但有细心的观众发现,第三集《时节》中部分镜头与之前的一部外国纪录片中的镜头如出一辙,有抄袭之嫌。其它集里也有一些创意模仿外国纪录片。

    对此,《时节》一集的导演胡博回应称,该集中共有五个镜头来自外国的纪录片,并且得到了授权,“无论在流程上还是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原因是他们在拍摄地的逗留期间只被允许了15天,时间有限,缺乏专业设备,风浪大,无法用长焦捕捉到需要的镜头。她表示,对方拍得好,在时间和成本上对片子有益,经过授权后使用对方的资源并没有问题。

    背景:《舌尖上的中国》为央视播出的国产纪录片,与其它食品类纪录片关注食品本身不同,该片通过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变迁。聚焦菜品大多为家常菜,背后则是普通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生百味。

    声音:导演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制作质量较第一季更专业、更接近国际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缺憾了,我们想要说的、想要表达的,都已经实现了。

    点评:纪录片被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资金匮乏,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步履蹒跚,拍摄时所能动用的资源更为有限。受制于客观条件所限,一些拍摄创意学习发达国家,部分镜头不得不购买他方授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业界和观众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嘲讽。更何况,舌尖系列不论是在艺术水平上,还是收视率成绩都引人注目,已经是实属不易。如果仅因几个镜头存在借鉴就扣上“抄袭”的大帽子,就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