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明星兼职教授”不能兼而无授
欧甸丘
//www.workercn.cn2015-12-11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世界乒乓球冠军、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引发网民议论。有媒体盘点发现,高校聘请工商界、文艺界、体育界“明星”担任教授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演员张铁林是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是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歌手陈好是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如果明星在高校发挥自身专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传道授业解惑,当然没有问题。但近年来,“明星”兼职教授现象频遭吐槽,其“槽点”在于,有些“明星教授”只管兼职、不管教授,实质上是无学术成果、无教学时间、无教师责任的“三无教授”。有的“明星教授”甚至坦言,“三年多来,只有受聘时去过一次学校”。

  如此兼职,只不过是用“教授”之名为明星增添了几分高雅,再用明星的名气为高校带来了瞬间光环效应。于高校学生、学科建设来说,并无多少益处。在部分高校,设立的兼职教授岗位,旨在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学术品位,吸引校外杰出人才参与教学、科研和其他学术交流工作,但其“明星教授”的实践已明显偏离初衷,让学生和公众越来越对这类“明星教授”的价值产生怀疑。

  当下的症结在于,不少高校存在追星之风,热衷于批发“兼职教授”的帽子,用以结交名人、攀附权力,不惜拿公器当工具,拿大学形象当利益交换。他们想借明星来吸引眼球,利用明星的招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全然不顾把明星当作装点门面的“花瓶”,可能给大学带来社会评价的贬损。高校兼职教授帽子满天飞,还与评聘、考核程序不透明有关。在部分高校,待聘明星够不够资格担任兼职教授、聘任程序是否透明、完整,公众往往难以得知,常常是校长或院长一拍脑袋,大笔一挥,就发聘书。

  一些明星并非不知道自己难以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增加兼职教授的头衔,并未给自己增加太多教学、科研的硬性任务,有时间想来便来,不来也没人强迫,再加上教授身份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还能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人脉资源等,似乎没有理由拒绝高校主动伸出的橄榄枝。

  事实上,当人们对“明星”兼职教授的履职问题提出质疑时,无论对当事高校还是明星本身,都设立了一场无形的考试。其考题便是:兼职教授是否实至名归?公道自在人心,拿不到及格分数的“三无型”明星兼职教授,将自损信誉和公众形象,使得教授之名成为一种“反讽”;而部分高校批发出去的兼职教授“帽子”,将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争来了名人反而丢了脸,也将为真正有学术使命感、有学术尊严的教授所不齿。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高校聘任兼职教授切莫大意,弄不好往往会“自毁长城”。对大学而言,教学科研质量永远要排在首位,靠明星来忽悠人,注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倒不如坚守学术底线,在兼职教授聘任上设定严格准入门槛,履行公开透明聘用、考核程序,脚踏实地把教风、学风扎扎实实搞上去,让不称职的“明星”兼职教授回归明星主业,让其把不该占用的资源还回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