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新华每日电讯:网民自制“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引热议
//www.workercn.cn2013-11-15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11月13日傍晚起,多家媒体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一时引发热议。新华社记者核实得知,此“放假安排”最早源于网民自制,被媒体误当成新闻。中国政府网工作人员也表示,该网目前并未发布2014年放假安排。(11月13日新华社报道)

一评:失实“放假安排”背后有真实民意

    让人凌乱的2013年“拼假季”,总算是要结束了,憧憬2014年的科学假期,成了彰显民智的全民游戏。尽管全国假日办组织的放假安排调查,已于10月12日正式结束,但关于法定节假日该怎么调整,仍引起人们的热议,各种版本的“2014放假表”也在网络上疯传。

    这份流传甚广的“假节日表”,设想了一个“深得民心”的2014年:元旦放5天,春节放9天,元宵节放假2天,清明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5天,端午节放假3天,中秋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9天。在这份表里,元旦、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都较今年延长了2-3天;全年统计下来,2014年放假天数为39天,比今年多了10天。

    尽管这是一份“空想主义”的表单,却也扎扎实实反映了三重民意:其一,2013年节日及纪念日放假总数29天,但实际上法定节假日只有11天,另外18天都是从周末“挪”过来的。这样一来,11天的法定节假日,不但没有多休,反而比去年还少了5个正常的双休日。要让掺水的假日成为休假权益的“干货”,首先需要数量上的假日归位。

    其二,元宵节放假等提法,反映了民众要求“增加假日、延长假期”的一贯吁求。在这个出行效率低下、二元结构让“家”漂在两头的现实之下,放一天假,基本与不放假差别不大。让传统节日焕发出力量与色彩,时间是个最基本的前提。

    其三,各种民间版的放假安排层出不穷,也反映了民众对假日安排程序的群体焦虑。意见也征求过了,呼声也听闻到了,眼瞅着马上就到新方案公布的时间了,为什么在正式放假方案出台前不能有些起码的互动与说明呢?没有博弈,就没有程序正义。莫非等到新方案出台后,明年继续吐槽又继续征集?

    网络版的假日安排虽然不靠谱,但在转发与热议背后,却有着实在而靠谱的民情民意。休息休假权益的落地,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这些天,有关“中国员工最不敬业”的说法甚嚣尘上,最勤劳却最不敬业的尴尬,谁说不是相关权益难接地气的症结呢?正因如此,有关部门不妨把“假节日表”当做一份承载民意的提议,读懂背后的五味杂陈,也许更有助于一份理性而契合民心的节日安排的诞生。(邓海建)

再评:别拿“真民意”为假新闻涂脂抹粉

    如今各种假新闻、不实报道泛滥成灾,让人防不胜防并深感“审丑疲劳”。假新闻得以及时澄清本来让人欣慰,但近年来的一个奇怪现象是,有些假新闻不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得到许多人的宽谅、理解和支持,其中最典型的说法是“假新闻的背后有真民意”,并呼吁政府要“读懂”这种民意。关于“2014年放假安排”的假新闻,有些舆论的解读也是如此。

    我对这样的阐释和渲染,非常不以为然。根据网民自制的“2014年放假安排”,2014年全年放假多达39天。这可能吗?用脚趾头想想都不可能。但是,这个显而易见的“不可能”,为什么让那么多媒体信以为真?即便信以为真,也总得去中国政府网查证一下,但这个举手之劳,为什么被众多媒体省略了?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浮躁,轻浮,缺少起码的求真精神和对受众负责的态度。

    那么,如此离谱的放假安排,真的反映了“真民意”吗?表面上看,老百姓似乎希望放假时间越多越好,但我认为,真正的“民意”不是盲目的、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的,而是理性的、务实的、讲道理的,有着充分的利弊权衡。

    大家热爱休假,但也会考虑休假时间太多给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而给自身收入造成的影响。比如,工人成天放假,工厂利润降低,工资怎么可能提高?在现阶段,有些人可能想多休假,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多挣钱还是更重要的——谁都想多玩乐少干活,可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一年放假39天这样的“一家之言”,未必代表了大多数民众的真实意愿。实际上,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天数(11天)并不算少,在世界上大致处于中等水平,比如德国的法定节假日为12天,法国为11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为10天。从每周法定工作时间上看,全世界以每周工作40小时的国家为多数,我国也是如此,同样处于中等水平。

    至于节假日怎样安排,也许可以优化,但平心而论,节假日安排注定是众口难调的,现在的“调休”看似引得怨声载道,但若不“调休”,抱怨的声音可能更大。

    假新闻就是假新闻,其背后未必有什么“真民意”,即便有些假新闻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愿,但假新闻终究是假新闻,我们需要对假新闻层出不穷进行反思,而不应牵强附会拿所谓“真民意”为其涂脂抹粉。(晏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