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脱贫“三难”
蔡文刚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去农村调研,不管问农民还是扶贫干部,总能听到他们的叹息。的确,脱贫攻坚是小康路上的“硬骨头”,对于帮扶者和被帮扶者都有难处。每听到他们由衷的叹息,我都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挡住了农民的致富路。调研中发现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就是“三有三无”之难。

  其一,“有心无力”,扶贫款派不上用场。在农村,一部分农户家中无任何积蓄,无贷款能力,他们无法享受惠农配套政策,那些专项扶贫资金到户的项目难落实。有一户人家,眼看着居住的房屋年代已久,属于危房。我问他:“你家怎么没有参加危窑危房改造项目?”他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很想修房,但自己没有经济能力。这不怪政府,政府把扶贫项目给我家了,但我掏不起自己要出的那部分钱。现在的政策对我们农民好得很,可我们总是富不起来,怨不得别人。”据调查,一户农民按照设计标准建造一座50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至少需要资金4万多元,但危房改造到户资金仅为2.2万元,剩余部分需农民自筹。在农村惠农政策中,这类需要农户配套出资的项目还有很多,少数贫困户确实存在因资金不足难以享受优惠政策的困难。

  其二,“有户无人”,帮不到人。当前,农村有很多“空壳村”,大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家护院,照看孙辈上学。对于政府下发的扶贫项目和政策,只能通过他们传达给在外打工的亲人,往往是久拖不决。这种情况最难解决,很多家庭是举家外出务工或搬迁,人走户留,户在账在。对于这些留下的“户”,扶贫干部和村干部都很无奈,整村的扶贫项目因无法落实而被搁置,甚至直接影响着全村的扶贫进度。还有更极端的情况,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户,因家中无人而未能享受一些扶贫惠农政策,年终回村还会结队上访,给扶贫工作造成阻力。

  其三,“有业无技”,好钢用不到刃上。随着“五个一批”脱贫工程的实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依靠当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很多农业特色产业开始在每家每户实施,可以说,一些地方每户都能享受特色产业项目,理论上可以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问题是,由于大部分农户文化水平太低,即便经过短期的养殖和种植技术的培训,一部分人仍然无法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在实施产业致富的过程中,要么养殖赔本,要么种植失败。这部分人便放弃了发展产业致富的路子,只好另谋出路,不能跟上村里的整体扶贫规划。

  面对这些难点困境,需要想办法加紧破解,才能不耽误脱贫攻坚进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