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高考梅开二度最好别复制
//www.workercn.cn2014-06-25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赞成

  两中头名是时代的进步

  刘丁宁,这位去年的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之后再度成为今年的辽宁文科状元。这种梅开二度,体现着这位“状元姐姐”有主见有主意,也表明她敢冒风险,当然,这仅仅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文革时期”,没有高考,只有“推荐”,“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没资格被推荐;“拨乱反正”之后,虽有了高考,但香港大学在内地不招生。而现在呢?刘丁宁,去年报港大,今年报北大,“我的大学我做主”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年轻人虽“挑战多多”,也“机会多多”。

  如何对待刘丁宁的“回炉复读”?作为旁观者,作为她的亲友和同学,作为新闻媒体,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两不”。一是不打扰,复读备战北大并非一件易事,因“惊叹与好奇”而去打扰刘丁宁,那是一种“不道德”;二是不批评,要相信刘丁宁能“自主”,她也一定会“有担当”,是惊是喜,是祸是福,我们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之;这回,刘丁宁能够“梅开二度”,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有着这“两不”的氛围,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进无止境”。大自然,因为有物种的多样性,有“物竞天择”,才有了“五彩缤纷”,而人类社会,因为有自主选择,有“千帆竞发”,才有了“推陈出新”;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进一步地改革,能够进一步地开放,能够进一步地讲“市场决定论”,能够进一步地讲“公平公正”,若干年后,类似于刘丁宁的“梅开二度”也许将不再成为新闻。(张传发)

  延伸

  无须对状元热过度担忧

  6月23日,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规范中高考新闻宣传和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新闻媒体单位、各普通中学不得以任何形式炒作中高考状元及高分数学生。

  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关于状元的各种消息如约而至,而教育等相关部门发布“禁炒令”似乎也成了“例行公事”。这几天,辽宁、黑龙江等省已先后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相关机构不得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名次信息;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还公开致信媒体,呼吁理性报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过度宣传高考状元确实不是个好现象,但我们对这种“热”也无需过度担忧。

  一方面,“状元热”的影响已经十分有限。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某个事物的关注度,总是呈现出“冷—热—冷”的曲线波动。很显然,现在所谓的“状元热”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吸引眼球了。前几天,有网友总结出媒体上高考状元“八大特点”:“复习从来不熬夜,每天十点就睡了,兴趣爱好特别广,从来努力不学习,考试前还出门玩,平时睡到自然醒,师生关系特别好,打游戏比谁都牛。”

  实际上,这种调侃不是第一次出现。观照当下的舆论,人们对状元已经不是盲目的追捧,甚至出现了脸谱化的认知,而之前那些状元游街、给状元塑像等现象也不多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众对“状元热”已经有了审美疲劳和理性认识,看到媒体报道状元,教育部门没必要总是感觉“如临大敌”。

  另一方面,媒体报道状元现象时也趋于理性。在以往的报道中,往往是无限放大状元们的一次考场上的成功,很少关注状元未来的发展状况。而今,不少媒体披露了部分状元在大学的“沉沦”故事,以及曾经那些高考状元们的生存现状,媒体报道视角的多元化,印证了“考试成功并不意味着人生成功”,“成功可以有多种定义”等道理,这对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状元现象无疑大有裨益。

  当然,冷静看待“状元热”并不意味着它无需引导,事实上,在“状元热”现象背后,舆论看似在瞩目状元的个体故事,其实是在关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人才评价机制等更宏观的命题。对教育部门而言,不如在这些方面出台更多新措施,推出更多改革“新热点”,公众自然能将关注状元的目光转移。(任小康)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