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国民可悲论,叫谁心纠结?
//www.workercn.cn2014-05-14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赞扬:体现北大兼容并包精神

    临近退休,却备受瞩目。而用周其凤自己当下的回应来讲,遭人非议则很可能是因为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美国教育失败”。事实究竟几何,不好下结论,但周其凤的种种言行确乎与众不同,就连此次卸任后的演讲,他也大胆对“北大硕士张天一卖米粉”表达了肯定和赞扬,再度引发争议,似乎无法避免。

    在有人赞其大胆、直接、鲜明的同时,当然有人会质疑周其凤作秀、不甘寂寞、哗众取宠。而不管人们如何唾沫横飞口诛笔伐,他本人似乎一直显得很淡定,此次不但对非议他的人进行了有力回击,甚至笑言“自己是在骂声中成长”,并引用著名学者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校友共勉。这样姿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若隐若现。

    做学术研究,管理一大群思想活跃、极富张力和创造力、渴望表达和碰撞的年轻人,如果处处投鼠忌器、畏首畏尾,甚至抱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思想,自然难有突破和作为。在这种情形之下,一方面,要倡导和容许各种思想、意见的自由表达,而另一方面也要有勇气面对别人的批评、攻击甚至谩骂。北大历经百年成长而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这种内在的生机活力或是主要原因之一。

    谁人不骂人,谁人不挨骂。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骂声还在网络继续,而周其凤本人似乎并不介意,甚至有点刻意“招骂”。从北大校长位置退下来后,他依然身兼多职,广泛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研究管理。有鉴于此,对这位骄傲、勇敢的长者,我们在批驳其偏执、作秀的同时,内心该保留一份敬意。(陈科峰)

    乱贴标签乱立靶子

    在北大校长任上,周其凤曾因创作化学科普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被网友封为“神曲”;又因回湘为母亲祝寿跪地而遭热议;一张陪领导视察北大的照片,因其面露笑容又被网友称为“谄笑”;2012年在长沙一中发表演讲时批评美国教育失败,更是引起争议……以北大校长身份被公众关注,哪怕有些片面误解、有些过度阐释,也是因为公众对北大还有期冀,因此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公众人物应豁达面对舆论,北大校长似也不必过分在意所谓“骂声”。

    就事论事地说,周先生关于“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说法,很有点莫名其妙。“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说,论据与结论都显得颇为荒谬,不像是严谨的学者论述,而更像是出租车司机的闲侃。

    若是纯属幽默搞笑,面对舆论质疑,周先生却并没有“一笑了之”,而是郑重其事地给质疑者们,扣上了一顶“可以骂自己的娘,不可以骂美国”的大帽子。

    事实上,“不可骂美国”的所谓“一部分很可悲的国民”,本身就是一种臆想。我们讨论的只是“美国教育是否一塌糊涂”而已,“可悲的国民”的标签,到底是怎样贴上去的?认为美国教育好,就很“可悲”;骂美国教育一塌糊涂,就很“英雄”?这扯得上边吗?

    在辩论中,想办法给对方戴上一顶高帽子,绕开具体的辩题,专攻虚设的高帽子,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方法。网络上,常见所谓“五毛”与“美狗”之争,一边骂“你是五毛”,另一边就骂“你是美狗”。这样的“标签战”,永远不可能实现真理的“越辩越明”。说实话,“可骂娘不可骂美国”的指责,就很有点“你是美狗”的意味,打的都只是一个虚靶子。(盛翔)

    结论:淡定看待国民可悲论

    作为公众人物,特别是拥有北大校长身份等炫目光环,自然吸引外界更多的目光,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聚焦灯下,周其凤的言行引发网民、媒体关注、争议乃至误读都不足为奇。

    同时,周其凤也有言行的自由,只要不逾越道德的底线,不触碰法律的红线,都受法律保护,也无须接受道德的非议。当然,言说者有言说者的自由,评说者也有评说者的自由,只要这种评说也在法律、道德的尺度范畴,都无可厚非。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因而比常人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言行举止应受更多的约束限制,接受公众、舆论的自由评判也是题中之意,这也是满足公众、舆论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需要和体现。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尊重、保护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权,相关的评判应在理性、客观、公允的基础上发声,特别是不能见着专家就骂“砖家”、见着教授就骂“叫兽”,陷入断章取义、胡乱解构的“巢穴”;一方面,公众人物也要充分理解尊重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的参与权、评判权,做好被“吐槽”甚至谩骂的心理准备,并有适度容忍、接受被吐槽的雅量,只要这种吐槽、谩骂还没有严重影响、侵害到其名誉权和工作学习生活等。

    明了这些道理,我们对北大前校长周其凤的“国民可悲”论,就毋庸再心生纠结,“一点就爆”式的反击更大可不必,而完全可代之以淡定看待。哪怕用“见怪不怪,其怪必败”的心态视之,也好过再掀起一场无谓的口水纷争。

    事实上,周其凤的“国民可悲”论,也有其论说缘由和背景,并非低劣恶俗的诋毁、谩骂,他之所以感觉“可悲”,是认为有些人“可以骂自己的娘,但却不可以骂美国”。子不嫌母丑,骂从何出?美国再好,也不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骂骂何妨?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周其凤“可骂娘不可骂美国”的“国民可悲”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且淡定视之吧,无需指责,更不必义愤填膺、群情激奋,跳起“骂娘”。(符向军)

    骂声是社会开明的信号

    北大前校长的一句:部分国民很可悲, 可骂娘不可骂美国。这是一则幽默之言,是对骂声的解读,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曾有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国人的好骂之风: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在形形色色的骂声中,我们看到一种可喜现象,为什么在鸦雀无声,万马皆喑的年代,人们没时间骂,谁不敢骂?骂,从另一个角度想,是件好事,说明人的生活提高了,有时间和精力来骂了,这是社会进步,言论自由的表现。

    “骂”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骂”是一种表达,是批评的一种形式。只要不是泼妇骂大街式的“谩骂”,不搞人身攻击的“骂”应正确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的“骂娘”是一种情绪表达,也是“第一信号”。很多时候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难免有骂娘的声音。

    一个没有骂声的社会是不正常的社会。对于这样的“骂声”我们应正确对待。俗话说:“哪个背后不骂人,哪个背后没人骂”,尤其是如今网络发达,给“骂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群众的诉求渠道太多,在争论中有骂声也是十分正常的。邓小平曾经说过,领导干部要不怕群众骂娘。毛泽东对待挨骂的故事都说明骂娘并不那么可怕。常言道:“骂声是磨刀石”、“挨骂使人进步”,很多智者都把骂声当作一种“警示信号”,当作一种动力,当作做好工作的“助推器”。 当年西红柿从欧洲引进的时候骂声彼此起伏,后来逐步被人们所认识,骂声也就停止了。可见骂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然我们是坚决反对那种有事没事喜欢捣牙,动辄“嘴臭”的骂娘的不和谐的声音。鲁迅有言:辱骂和恐吓句不是战斗。有话好好说,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大家不妨心平气和地以理服人的姿态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争论。不把骂娘当做发泄的工具。不过话说回来,骂声是社会进步的杂音,也是一种积极进步的信号。周其凤笑言自己是在骂声中“成长”,社会也是如此。(吴玲)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