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李一格:《火星救援》中的神奇思维从哪里来
//www.workercn.cn2015-12-1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句话太根深蒂固了,我们的老师们总是努力地避免说自己授“鱼”,好像这不是一种高级教育,相反地,老师们告诉大家,我们所学的都是思维。

  在小学同学们值日,老师可能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做值日这事儿充满个人教育和集体荣誉感;初中学数学老师教了三种解题方案,他可能说这是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高中的化学课你背了好多化学方程式,老师可能说这里面有思想,你配平的时候要讲究规律和策略……再说大学,今天很多世界性、国家性的优秀大学大多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但侧重不同。

  举两个例子,2014年北大的本科生教学手册中“思维”这个词出现了26次,几乎在每个院系的培养目标和核心标准中都有所提及。而耶鲁大学,明确地提到培养学生去批判性地和自主地思考。“思维”这个词仅仅在这里被提到。

  在对这句话的再解读中,“鱼”是具体的可深入交互的学习对象,“渔”是过于深潜的关于思维的方法论。

  皮克斯,就是思维的孵化器。大家记得《玩具总动员》。20年前,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使用电脑动画技术制作的动画长片上映并获得了全球3.5亿美元的票房。从此,我们看到了《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怪兽大学》一部接着一部的经典。皮克斯工作室凝聚了世界上对动画最有热情、想象力的各行各业的人,开发、应用着尖端技术,追求艺术的极致。

  最让我受触动的,是这个公司和员工所遵循的逻辑,和不断突破思维框架束缚而创造价值的能力。

  故事是皮克斯的核心。他们严格拒绝购买外部创意,遵循有皮克斯精神的原创性。为了传递故事,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折射出人文性和哲学性。皮克斯把创造故事作为驱动,动画做媒介,给外部创造价值和愉悦的同时在内部也帮助员工塑造更好的思维品质。在一个采访中,员工阿德里安·莫利纳说来皮克斯就像读硕士一样。

  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更像娱乐场可以任性玩耍、解放自我,他们为了一幕镜头可以在黑屋子里充分讨论,他们的不同工种要时刻学习彼此的技术以默契合作……一个了不起的公司(学校也一样),不会说我要灌输给员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达到某种效果。

  上周我去看了电影《火星救援》。我惊讶于情节中的真实感,惊讶于那个宇航员运用上天入地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故事的作者安迪·威尔自己说,这个故事就是一道超长的数学题。他自己花大量精力去攻克每一环节的计算和解决方案,这当中暂且不说知识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又或植物学等等,光看逻辑的衔接和想象的真实就很让人着迷。作者安迪下了大量功夫,不仅是深入与宇航员对话、自己做精算,还做软件去模拟环境实验。

  科幻大师是最具思维强度的一个群体,建构秩序、在虚幻中充实有力的细节,还要用平凡语言来联结这个世界和市场。刘慈欣有一次说,“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无论是《三体》里体现出的形象的宏大世界,还是安迪·威尔笔下生动的细微步骤,都像镜子一样照出他们闪光的思维。

  在安迪·威尔或是刘慈欣身上,你看到科幻作者最辛勤的工作在于用文字连接秩序,他们的思维训练与写作相辅相成。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上没有思维方式这件事,一旦有,那思维就马上变成了延续过去时的工具和渠道。

  说回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当我们大声说着培养思维能力的时候,其实要多看看多学学这个世界上真正塑造思维品质的不同领域和个人,他们把教育延续到人的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上,用实在、具体的创造的方式,他们给人以鱼,而不是渔。

  我希望我所受的教育还给我知识,还给我事物,还给我挑战,还给我动手动脑的机会,让我自己去展开思维、选择思维的路径并去创造价值。思维有形体、有组织、有情绪,而这些只有在活起来的学习场景和让人身心投入的事物中才能呈现。总有人问小孩子为什么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思维?不要总是告诉我们,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所以有无限可能性。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时时刻刻有成果、有收获、有具象的完成。而今天的学生所有的作品和成果很大程度是论文、是考试卷子、是毕业证书。学习的过程并没有伴随着一份获得的过程。我期待老师们给学生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是难题、是挑战,并用“鱼”最本质的魅力去吸引和塑造人的思维。

  很荣幸上个月被清华大学iCenter聘为创客导师。iCenter是要做世界上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成为服务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的平台。它对思维训练最核心的点就在于“无组织无纪律”,需要让创客真正地疯狂起来,敢想敢做。有可能下一个谷歌不是诞生在租来的车库里,而是校园的创客空间里。

  他们给学生的“鱼”是具体的可深入交互的学习对象,一个是具体的可应用的思维线索,一个是可动手操作的实际挑战。行动与创造是思维存在的理由。我相信,很少有学生或是教师能清晰地说“渔”究竟是什么。学校阶段的思维养成只是人一生塑形的开始,我们将在不断尝试、重复、失败,甚至破碎的过程中体会我们身心最内部的思维,我们只能浅尝辄止地发现思维的神奇,但更多需要依靠神秘的它去帮助我们创造价值。

  所以,我觉得学校可以简单地做两件事情:一、不断引入和拓展学生眼中的世界并不断与手中具体的知识、事物或是挑战形成相互琢磨、促进的关系。二、不断成就学生的发现和好奇,并不过多限制我们探索的方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