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胡宇齐:繁荣首都文化关键在于创精品推出去
//www.workercn.cn2015-11-2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发挥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需要因循传承,也需要开拓创新。于古人而言,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守夜人”;对后人来说,我们还应是创新文化的“开拓者”。这是北京,也是今人应有的文化担当。文化遗迹历经岁月淘洗仍旧巍然挺立,也必将随着时光积淀而更显厚重。以精品力作来记录时代,就需要在“创”与“推”上做文章。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20日开幕。仿清制的古戏楼等专业剧场,百元以下“亲民”票价,“艺术在云端”的网络服务,落实着“让大众走进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的公益计划。身处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该怎样满足,精神世界当如何安顿,是重大现实命题。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值得思考。

  数清“家产”,认清已有的文化资源,是布局落子的基础。从一个沧桑古都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新变,赋予了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皇家气派的园林,参差错落的胡同,“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等历史遗存与其承载的独特意蕴,彰显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地位。形式多样的展演,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创意迸发的文化产品与其张扬的文化理念,展现出北京在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新与旧、古典与现代、沉静与跃动,在这座城市交融碰撞,凸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奠定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

  发挥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需要因循传承,也需要开拓创新。于古人而言,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守夜人”;对后人来说,我们还应是创新文化的“开拓者”。这是北京,也是今人应有的文化担当。在历史长河里,文化遗迹历经岁月淘洗仍旧巍然挺立,也必将随着时光积淀而更显厚重。但就目前来看,需要担忧的是,我们新创的很多文化产品,是否也能经得起时间筛选,足以为后人称道?至少目前,情况并不乐观。诸多形式精巧、花样翻新的产品,不过如昙花一现,美则美矣,未能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亟须以精品力作来记录时代,而这就需要在“创”与“推”上做文章。

  所谓“创”,即创作,这是精品力作诞生的起点。今日之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全社会铆足劲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当下的北京,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双创”热潮生机勃勃,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铺开。在我们身边,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千姿百态的百姓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这些都是文艺工作者可以汲取的创作源泉,也应当有传世之作来书写、来展现。磨砺精品,需要优秀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和宽容的空间,但最重要的,是一套有利于作品产生的良好机制。近日,市文化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缓解“排练贵”“排练难”问题,就是扶持原创的代表性举措。而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继续构建专业评奖等积极正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创作风向。

  所谓“推”,即推广,这是精品力作走向大众的重要一步。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年,刘勰为获文坛领袖沈约认可,假称售卖珍本古书才有机会将《文心雕龙》呈上,也才有了后来的闻名遐迩,可见推广的不可或缺。身处这样一个众声喧嚣、信息爆炸、思潮多元的时代,如果不主动发声,花苗就可能为稗草所掩。做好推广,有赖文艺工作者慧眼识金,发现“千里马”,有赖有效的展演平台、推介手段,让好作品为人所识。最为核心的,还是要提供让老百姓亲近文化的便利机会,让“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真正渗进生活,而非仅仅停留在包装、口号层面让人远观。此番天桥艺术中心的行动正体现了这一理念,类似的尝试,还应多多益善。

  “骚雅及今闻鼓角,山川从此待文章。”文化事业的发展,关系人们的精神福祉。北京的文化繁荣,不只独属北京,更将成为引领全国的靓丽风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当积极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为民族凝魂灵,为时代聚精神,为后世留记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