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池 浚:传承或许是创新的最好方式
//www.workercn.cn2015-11-23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成立了。成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传承中心,意味着什么?联想起不久前她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的火热势头,以及“张火丁现象”“张火丁模式”等提法,不少人将这个中心的关键词聚焦于“张火丁”三个字。然而,仅仅将这个中心看作是传承张火丁个人艺术的基地,未免辜负了主办方的胸襟和张火丁的抱负。

  传承中心,核心是传承。一直以来,有人在争论戏曲到底是应该侧重于传承还是应该侧重于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争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传承与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某种程度上是一码事,两者应是不可分的,不能简单对立起来。梅兰芳有一句话:“腔无所谓新旧,悦耳为上。”艺术的经典性并不决定于其出现的早晚。传承或许是创新的最好方式,当把握了一件事物不褪色的灵魂之时,回首便不再是固守。

  京剧流派的传承沿袭着“口传心授”的模式,按流派创始人创造的风格样式临摹。正如学书法要临帖,学国画要临摹古代画家的名作,这种“成品教学”有利于艺术风格和文化基因的传递。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言外之意,不学也是死,只学个样子也是死。流派既要衣钵真传,也要发展。流派传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很像老师,能够把老师的艺术做到神似逼真,这种演员是难能可贵的,并不丢人。不要受庸俗进化论影响,认为学得像很丢人,其实想学却怎么也学不像才丢人。另一种则是在继承先辈流派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形成自己的流派,脱颖而出。

  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自然离不开张火丁本人所起的主导作用。诚然,对于年方44岁的张火丁而言,她的艺术未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也远没到收山课徒的年纪,但在她艺术生命旺盛的阶段,有意识规划关于传承的事,非常及时。1919年,15岁的程砚秋拜在梅兰芳门下执弟子礼,那一年梅兰芳25岁。1920年,欧阳予倩主持成立戏曲学校暨更俗剧场开幕典礼,26岁的梅兰芳就已经派自己的徒弟程砚秋代表自己演出《贵妃醉酒》作为献礼。裘盛戎很早就开始有传艺的意识,从二十几岁起就开山门收徒。梅派、裘派后来如此枝繁叶茂,不能不说跟他们早有这种往下传承的意识有一定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张火丁的表演艺术,让张火丁多带出几个好学生,难道为时太早吗?

  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肩负起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责任。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使命,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的坚守,守成有时候比创新更艰难。

  因此,这个中心并非只是传承张火丁。以中国戏曲学院为基地,以张火丁为带头人,传承京剧程派艺术可能才是这个中心的真正定义。 (池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