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史兴庆:《007:幽灵党》,当传奇遭遇解构潮
//www.workercn.cn2015-11-16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007:幽灵党》公映前后,笔者浏览了几家电影网站,一片吐槽声,认为影片尿点槽点齐飞,还有网友说“看着看着睡着了”——这得多困才能在那么大动静里睡着啊?与口碑不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票房,首周末轻松过3亿,远好于《蚁人》,引领“十一”后的又一个全民观影热潮。

  上述情况表明,一部分对影片有话语权和表达欲的观众不认可此片,而更多普通观众是能接受的。那么《007:幽灵党》为何叫座不叫好?

  先看一下影片的不足。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节奏慢,情节推进的内部节奏和镜头叙事的外部节奏都慢,典型的老牌英伦绅士慢斯条理的范儿,这与偏文艺的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以及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的古典风格有关。其实同上一部007相比,节奏已有所加快,但对习惯更快节奏的年轻观众而言,难免还是捉急。

  第二个不足是水平不均衡,两头硬中间软。影片可划分为三部分:邦德邂逅幽灵党、追踪幽灵党、干掉幽灵党。两头紧张刺激,既复古怀旧又与时俱进,个人能力与高科技也相得益彰,而中间部分就弱了、糙了。

  这中间部分的故事线是邦德追踪幽灵党头子,情感线则是邦德与邦德女郎的爱情进展。邦德女郎里,年过五十的女神莫妮卡·贝鲁奇打了酱油,而85后女神、身为富二代的蕾雅·赛杜则成功上位。这俩邦德女郎其实都不太符合咱们对女神的大众审美,看着不过瘾;而演邦德的丹尼尔·克雷格又远没有《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么有“人缘”;加上追凶和爱情两条线啮合得不严密,影片内容上的问题无形中被放大了。

  感觉影片并没有“口碑”反映的那么差,尤其是有些槽点并不构成缺点,反而是与认知错位有关,比如下面几个:

  一是吐槽反派太弱。其实片中反派并不弱,不但无人性、心狠手辣,更是掌控了情报五处,差点控制全球情报系统;而且还打不死。这样的反派还能再怎么强啊?毕竟是全球化普世大片,不能坏的太有个性太离谱,而且在萨姆·门德斯上一部007中,邦德和大反派势均力敌,最后才决出输赢,这一部里反派稍弱也属正常,总不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那就背离主题了。

  二是吐槽手枪打飞机。结尾处邦德开着快艇用手枪打下直升机,对此不必去考证是否科学合理,只需知道这是什么题材就行了:007系列是谍战片类型里的超级英雄片——有什么是超级英雄做不到呢?反过来看,为什么咱们的抗日剧里出现手撕鬼子、石头打飞机就成了雷剧神剧、就不合理?因为题材不同——我们表现的是真实历史中的人民英雄,人家则是虚构了一个梦。

  三是吐槽《幽灵党》跟今年几部谍战片《王牌特工》、《女间谍》、《秘密特工》没法比。这种比较本来就是瞎比。举个例子,同样是短跑明星,你能把苏炳添、刘翔、博尔特放一起比较吗?别的不说,重量级就不同。

  整体上看《007:幽灵党》算不上多优秀,但也没给系列和谍战片减分,之所以口碑一塌糊涂,除了上述因素,根源在于——传奇撞上了后现代解构潮。内地影坛有一股暗潮汹涌的解构潮,已经有好几个大导被拍,栽了大跟头。最近的徐峥及其《港囧》也被拍到了,好在爆笑喜剧的内容让其有惊无险。007作为最老牌的谍战传奇系列,这次也被拍了,但凭借着50多年的底蕴和硬实力,很多普通观众还是买账的,算是“软着陆”了。

  影坛的后现代解构潮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不依赖个体恩怨和好恶存在,也很难简单评判其好坏,它长于破坏、短于建构,能推陈,却未必出新,是一种散点聚合,一如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的话语传播,很难定量控制,但可以被暗示和引导。国产电影的发展需重视这股愈演愈烈的暗潮。

  007之后下一个被后现代解构潮拍到是谁?是哪个传奇?会不会倒下?也许在不久的贺岁档、春节档就会有答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