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白毅鹏:票房注水的金杯银杯换不来影片口碑
//www.workercn.cn2015-10-2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所谓的电影幽灵场,是指午夜时分院线排出场次,而且场场爆满,为的就是冲高票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观众。今年,国产片《捉妖记》和《港囧》等,相继被传出票房造假的新闻。针对近期社会热议的一些电影票房造假的消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出回应,表示将通过多种途径规范票务管理,对票房造假行为予以严厉打击。(10月23日中国新闻网)

  票房注水,一方面是发行方为了完成片方交给的票房任务,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造成影片上映的首轮轰动效应。票房注水的动机,我们可以从电影本身来找。归根结底,电影还是一种荧屏艺术,对于大多数电影而言,艺术是其本质属性,至于艺术片、商业片的划分则是“后话”了。但凡事存在,都有一个存在的理由,也有存在的空间,电影依然逃不出生存之所迫。它既要面向市场,为观众奉献视听盛宴,反过来,它又要哺乳制片人、电影制作团队等,对外的观众期待自不必言,但“家里的”开支花销也不是笔小数目。

  电影的制作,显然是需要回收成本。然而,马克思曾在著作中说,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电影制作如何披肝沥胆,那都是幕后的汗水,汗水、泪水如何换成“薪水”,即电影的“收成”,则需要进入发行。在电影商品化的过程中,所谓的“票房”也就是观念中的货币,它是衡量电影投资盈亏的大数据。一分价钱一分货,电影观众,作为消费者,在电影没有形成口碑前,看的就是价格,眼中尽是“销量”,当市场需求有“销量”的胃口时,投机票房,迎合、变卖、兜售票房的“大数据”就理所应当了。

  如此一来,票房成为成为丈量电影的尺子,成为观众未经时间检验、口耳相传的“泡沫”口碑,另外,在影片宣传上的竞争,泡沫更是越吹越大。在电影上映时,观众们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观众,守候收视率的飙升,发行一方无视国家规定,和院线串通一气,将票房做成“大数据”,这个时候,电影成了一场兜售数据色相的交易,一张电影票,买的是有名无实、不知来处的“口碑”。

  深入票房注水的“真相”,我们发现,影院操作对接国家监管,在监管上痛定思痛,是在为票房的狂热理智降温。但真正的狂热,又何尝不是观众的数据情结,对于电影制片、发行方,当他们用数据去度量电影时,用数据为电影造势时,国产电影的自信力,也早已丢了好几里路了。很多美国大片,是我们用行动撑起了票房,观影冲动发生在票房之前,而我们则是票房先行,没有票房的明面,就没有观众的示意、点赞、追捧,就没有电影院线的财源滚进。

  票房的金杯银杯,也不如观众的口碑,票房注得了水,人心会被一时蒙蔽,但绝不会长期浮尘。与其在票房注水上苦下功夫,不如回归电影本身,把电影精品化,用电影赢取口碑,用“产品”的美誉度做宣传,最后,所谓的票房高潮也自然水到渠成。

  文/白毅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