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檀秋文:探索电影强国之路
——评《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www.workercn.cn2014-05-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电影对于彰显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并构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是市场挑战,也是文化挑战。饶曙光的《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书正是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全局着眼,对中国电影发展与传播的一次深入梳理。

  中国电影开启产业化改革的大潮,迄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成就显著、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稳步迈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依然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电影产业、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电影品质亟须提升。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观照下,《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从电影产业切入,将之作为全书的研究维度,对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有力地提高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水平、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两岸三地华语电影力量、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美学和文化内涵、如何使中国电影更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重任等问题都做出了初步回答,并且指出,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占领电影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由于本书作者常年从事电影理论评论工作,专注于电影史论和电影产业研究,掌握了大量关于中国电影方方面面的第一手信息,因此全书立足于当下,但又具有深邃的时间和开阔的空间视野。全书的论述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分析,对中国电影走过的100多年的历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做了鞭辟入里的概括;第二个层面是对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如何加强融合、共同应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进入、做大做强华语电影市场的思考;第三个层面对信息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让世界分享中国当代文化创造进行了探讨。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能力还显薄弱,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和传播能力,与国际电影的主流形态还存在差距,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宣传、营销手段也比较落后。本书就此做出了诸多分析,认为努力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目标,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很多同类学术著作相比,本书在梳理总结中国电影过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还以详实的相关产业数据为支撑,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华语电影之间的融合以及海外传播之路提出了有很强操作性的对策。全书也从战略层面对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做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新的语境下,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和表达是中国电影的根基所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建构表达是中国电影的底蕴和气质所在。中国的主流电影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背景、文化以及电影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电影。作者提出的提升中国电影的内生性增长与包容式发展、加强中国电影的顶层设计、建构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等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详尽的分析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思考,不仅会让读者对于中国电影的创作、制作、批评、美学、传播等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将读者对于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电影走出去等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