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职称评审改革需系统推进
熊丙奇
//www.workercn.cn2017-01-10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要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此前,我国已经有多地,包括北京、广东、河南、山东、江苏,相继出台政策,将职称评审与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松绑。这是推进职称评审去行政化的重要一步,即取消由行政部门统一设置的职称评审考试门槛,给用人单位更大的评审自主权。而除了取消不科学、不合理的职称考试外,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职称评审机制,由行政主导转为学术共同体评价。

  参加职称评审,需要先通过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这一做法,早在10多年前,就遭遇舆论质疑,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行政许可。尤其是有的专业岗位,根本用不到多少外语,却也要参加外语考试,就完全把职称考试作为一道由行政部门设置的门槛。很多评职称者花很多精力准备外语考试,只为通过,最终并没提高外语水平。而围绕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形成一条包含教材、培训的利益链。

  取消统一的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要求,这是突破既得利益的放权改革。但是,也有人担心,没有这些“硬条件”之后,职称评审会不会滋生更多的“人情交易”。近年来,在各省市推进的职称改革中,都提到要破除“唯论文论”,取消统一职称考试标准,这次印发的《意见》,也提到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这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具体落实时,如果评职称依旧由行政力量主导,确实可能会发生普通老百姓所担心的事,即那些与领导关系好者,会不会既不要考试,又不要论文,就凭领导说好就评上职称呢?因此,对于取消职称考试、打破唯论文论,公众有自己的疑虑。

  回溯历史,我国当初在评职称中增设考试和论文要求,就有着避免人情操作的意味。这和高考制度,用单一的高考分数评价、录取学生一样。这解决的只是表面的公平,而并非对人才的科学评价。

  要让评审真正关注参评者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改革由行政力量主导评审的机制,实行学术共同体评价。具体而言,由于职称关注的是参评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就应该从专业角度进行评价,需要采用专业标准。目前职称评审中关注的考试标准、论文标准,均非专业、学术标准,而是行政标准。比如论文标准,这貌似学术标准,但从评审关注的重点看,目前的论文标准实质是行政标准,有的地方评职称时,只要求参评者提供论文发表的期刊封面和目录,这看重的就是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这种论文评价,显然容易滋生论文交易、买卖,——反正评审也不会就论文进行答辩,了解研究过程与创新发现。而如果实行学术评价,就会关注论文本身是否具有创新价值,会组织论文答辩,那些花钱请人撰写、发表论文者不就露馅了吗?

  因此,既保障公平,又符合人才评价规律的职称评审,应该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而能否切实建立学术共同体,这是我国职称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国对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改革,都在强调去行政化、官本位,建立现代学校、现代医院、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实行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总体看来,这些改革正在推进,但是,离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当前推进去学术去行政化的改革,由行政部门主导,而非学者共同参与,把学术委员会建设为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独立运行。这也要求,我国在推进职称评审改革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改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