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陈卫东:关爱随迁子女需精准发力
//www.workercn.cn2015-12-04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据《贵阳晚报》报道,一项公益调查显示,尽管随迁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达83.2%,但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尽如人意,仅有45.8%的人表示与父母关系密切,只有46.9%的家长每天和学生有交流,31.3%的家长和孩子几乎“零交流”。对于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不高,仅有7.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一个典型的实例是,一名随迁子女在跟随来贵阳打工的父母同住5年后,不仅没有太多快乐,而是行为愈发怪异。

  很明显,随父母一同生活的孩子越来越多,随迁子女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情况在不断减少。但是,随迁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和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等,仍然比较突出。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在家中缺乏快乐,在学校缺乏活力等现象和问题,可能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关,但影响因素绝不仅仅是这个。因为很多城市居民家庭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

  这表明,当基本的政策性问题解决后,影响随迁子女健康成长的深层次问题就显现出来,针对他们的救助保护与关爱工作还需更进一步,做到更加精准和精细。对此,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两方面精准发力。一方面是在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家庭上精准发力。这方面的工作目标是为随迁子女创造一个更加快乐和适合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关键环节是引导随迁子女的父母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孩子的心理往往受到父母心态和生活状态的影响。因此,帮助父母树立积极的心态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就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想说就说的权利、自由和机会。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倾听孩子,成为孩子的知音,特别是那些比较沉默寡言的父母,更应让孩子多说,父母多听。另外,还要帮助他们在孩子面前尽量做个有趣味的成人,引导他们与孩子快乐相处。

  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支持和关爱上精准发力。这方面的核心目标是为每个需要帮助的随迁子女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服务。关键是提供的服务在精准的基础上做到精细化。在为随迁子女提供社会支持和关爱方面,应努力做到专业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无论是随迁子女的辅导、其父母的指导,还是其家庭的整体帮助方案,都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负责。影响随迁子女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他们及其家庭的干预必须是系统的,相关工作应尽量避免片面性和随意性,还需持续跟进。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