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 路:知识的阶梯,到底通向何处
//www.workercn.cn2015-09-30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励志的高考横幅每年都有不少,可台阶也贴满知识点,还是头一回见。@崇州资讯爆料,在四川成都崇州市崇庆中学,各种科目的必记内容被贴在了楼梯上。抬头历史低头语文,上是天文下是地理,想偷偷懒都不行,铺天盖地,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让你逃无可逃。

  抛开那些走火入魔、应试教育的责难,其实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沉重。都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绞尽脑汁的一群人,老师这么做无非是想自己的学生考个好成绩,对他人对自己都有个交待。在赶考路上,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捧在手里,反复掂量;含在嘴里,反复咀嚼,生怕一个闪神就从脑海中消失了。我倒是有点担心,如此高强度的强化记忆会不会起反作用,这几个知识点一天到晚在眼前晃悠,会不会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别的反而模糊了。

  看到这副凌乱的画面,就想起自己凌乱的中学时代,除了死记硬背,不停地做题,我们从来没有时间仔细地思考一下这些知识的意义。除了书本,我们也缺少一个体系或者说是坐标来审视这些知识的内涵。看起来是记了不少东西,可应该把它们安放在哪个地方,我们心里其实根本没谱。这就导致一个后果,我们很有可能将不该放大的放大,把应该放大的东西忽视了,把眼前的东西当成了全部,而把真正的好东西像垃圾一样扔掉。

  碎片一样的知识点从脑海中过,又从脑海中出,到最后,到底记了些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了。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记忆,却在高考结束后忘得干干净净。

  回过头去看,有些东西的分量其实是可以衡量的,但是年轻的我们分不出轻重。记知识点很重要,这关系到如何精确地定位,但光记知识点是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我们为什么对三国里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不是课本告诉我们的,而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及电视剧,是那些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印记中,充满着这样的知识碎片,它用来应付考试可能有奇效,可它们只是孤立地存在着,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而是我们不愿意去寻找这种内在的联系。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三字经,大一点就开始接触一些儒学的经典,可是又有几个知道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再到朱熹王阳明,儒学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为什么它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精神和性格。

  这些问题不从一个体系中深究,恐怕是很难知晓答案的。教语文的纠缠在之乎者也中,教历史的,又惶恐于记不住年份,可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只有在这样的整体中,你才能深刻地理解那一幕幕往事的真实意义。“知识的阶梯”,应该通向运用,而不是僵化。记住知识点也不是为了考试时填个空,而是撑起整个知识的体系。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将这些知识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联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