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刘 晓:寒门学子“逆袭”不该只靠吃苦
//www.workercn.cn2014-04-21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拼爹”,而是拼“吃苦”——日前举行的江苏省“百校联动”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14届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上,相当一部分一无背景、二无“人脉”的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凭借自身的务实和勤恳,在就业中显露明显优势,被媒体称为寒门学子的“逆袭”。(4月20日 南京日报)

  所谓“逆袭”,指的是突破常规的某种反常现象。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2013年,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69.5%,相差接近20个百分点。在很多人看来,找一个好工作,自身能力、名校学历固然必要,但同等条件下,社会关系,人脉资源更不可少,而这对寒门学子来说显然难以企及。前不久网上盛传某地乡镇中学一位副校长的惊人演讲:“没资本还不学习?没背景还不学习?”反映的正是这种心态。

  此次招聘会上成功应聘一家大集团的毕业生杨魁就自称:“家庭条件一般,不能‘拼爹’啃老,我就憋着一口气,凡事更努力。” 这话很励志,但也值得深层次品味。论到吃苦,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职业中的佼佼者,绝大多数都是勤勉努力之人,无论他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天道酬勤,可谓公平。问题在于,从上述数据看,两种身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竞争力悬殊巨大,这才是更发人深思的问题。

  结果不公平,问题往往出在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人民日报》2009年一篇报道就指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在县级以下中学招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的是较少、较差的教育资源,他们能力素质均衡发展的机会少,取得较高层次学历深造的渠道窄,体现在总体就业情况上,才出现城乡毕业生的巨大反差。

  实际上,寒门学子中的出色者,就业竞争力真的只靠“能吃苦”么? 显然不是,吃苦是在能力技能之外的“附加分”,对他们来说, 要得到一个好工作岗位、好的发展前景,学历、能力要求一样也不能少。从这个角度说,寒门学子拼吃苦取得成功,固然说明个人努力能够改变命运,但从全社会角度看,让更多寒门学子“逆袭”成功,弥补基础教育短板,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消除各类显性、隐性就业门槛才是关键。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扩大高校对农村偏远地区招生已被写入国家教育部门日程,4月17日,5所在京“211工程”高校联合宣布,今年将减少在京招生计划,大幅提高在贫困地区定向招收寒门学子的招生计划。通过这样的制度变革,消除社会群体间不公平的差异,让城乡学子获得公平的能力提升机会、教育发展机会、人生出彩机会,应当是全社会的追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