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我非常想念我的国家”
李 琰
//www.workercn.cn2016-11-0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自去年初至今,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多座城市发生爆炸袭击,难民屡次成为掩护恐怖分子的“保护伞”,也成为被集中攻击的对象。

  “不要再接受难民,我们要安全!”“让他们回去,这里不喜欢他们”……一向标榜自由、开放、多元的法国向跋山涉水来投奔的难民也摆出了拒绝的姿态。瑞士苏黎世近郊的富庶村庄甚至表示,宁愿自掏腰包接受罚款,也不愿意接纳10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在不少欧洲人看来,这些难民带来的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和分食就业机会。

  眼下这场难民潮,被认为是二战以来欧洲遭受的最大冲击。大量难民的入境,直接考验着欧盟各接收国的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而文化与宗教的迥异则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和无奈。语言不通,信仰不同,文化隔阂,教育程度低下又没有一技之长,很多难民面临一道又一道坎儿。在去年来到德国的110万名难民中,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教育的人达7%.有乐观者估计,5年后这些难民也只有一半人能融入德国劳动市场,并以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劳动为主。

  回顾历史,对那些已经进入欧洲地界的难民而言,融入也绝非易事。二战后欧洲劳动力严重不足,法德等国家曾吸引了大量来自非洲、中东以及亚洲的移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移民虽有了立足之地,可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萦绕心头。在法国,笔者目睹很多移民养家糊口的工作多以低端服务行业为主,清洁工、维修工、收银员、公交司机、小摊贩等。“生存而非生活”,是他们共同的感慨。

  没有价值观认同,就很难有归属感。旅法多年的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杰伦认为,移民就像把一棵树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片土地,然而离开自己原本生长的土壤、重新扎根是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我在叙利亚的家曾是个天堂,我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现在身为难民,我想做什么都遭到拒绝。”暂住约旦难民营的贾马参加了国际移民组织的“我是难民”计划,向大家分享他的故事和心绪,“我非常想念我的国家,我的家,我的邻居。”

  欧盟接纳安置难民是一种无奈之举,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源头的问题。如果有关方面能多些人道主义,多些对生命的尊重,多些对世界和平的珍惜,也许贾马和他的同伴就能早日回到家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