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吴建民:我的外交经历、认识和看法
//www.workercn.cn2015-12-0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09年4月,我正式从外交部退休。退休之后,我的各种活动很多,出席众多在中国国内和在世界上举行的会议,对中国人讲世界,对世界讲中国。

  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我经历的事情很多,不少情况下是在见证历史。中信出版社的领导找了我,希望就我的外交生涯和交流学出一本书,我同意了。

  我为什么同意?首先是因为外交对于中国太重要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在大发展,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的发展相互影响。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可以说外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国家如此之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很重要。当时诸侯国林立,逐鹿中原,外交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各国的国君都非常重视外交,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但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一统”了,外交不重要了。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没有外交部,直到1912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华民国时,才正式设立了外交部。

  中国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领先了1000多年,但在过去600多年里,我们大大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封闭,眼睛向内,不看世界,不了解世界发生的情况,也不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封闭、落后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

  中国的落后、中国的厄运、中国的进步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外交的重要性。外交是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世界认识正确了,我们就会妥善地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事业就大踏步前进;对世界认识错了,我们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很难处理好,我们的国内方针也会出问题,我们就会遇到挫折。

  其次,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长期以来外交太神秘,老百姓不知道外交是什么。我这个搞了一辈子外交的人,把我所经历的外交,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奉献给大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中国民众对外交有所了解。

  21世纪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世纪,也是外国人大批来到中国的世纪。中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史无前例。1949年至1978年我国出国的人数加在一起不到28万,平均每年不到1万人。但是2014年我国出境人数超过了1.2亿。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规模如此之大,根本原因是中国与世界利益的融合。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一点外交,懂得如何与世界打交道。

  再次,促进中国公众思考。今天的中国好像正处在第三次百家争鸣时期。第一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大家。那次百家争鸣的目的是确定中国继续前进的方向,成果丰硕,为中国2000多年里历代王朝的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百家争鸣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争鸣的主题是中国向何处去?这场百家争鸣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便画上了句号。

  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候。今天的中国,不管对什么问题都是议论纷纷,意见不一。百家争鸣比万马齐喑好。百家争鸣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思想,推动中国进步。

  我把我的外交经历,以及我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奉献给大家,目的是促进思考。我们党有一条很好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谁说的,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作者为外交学院原院长。本文为《吴建民谈外交》自序节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